有机会看到了一张卫星图片,据说拍摄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黑白色调,清晰度比不上今天的高清卫星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主色调,看上去更加给人以古朴、威武之感。图片中是我国一个古城,或者说是一个古城群,在中间是个正方形的城池,而在四个门之外也都有一个独立的城池,其中尤以东城为最大。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汾阳市卫星图片,雄伟的五座城池轮廓清晰可见
这个城池群就在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从现在汾阳市的卫星图片上看,该市街道规整,形似棋盘,恐怕也是受到了原来城墙形状的影响。那么位于今天这样一个县级市的城墙,为何规模如此之大、形制如此雄伟呢?
今天的汾阳市,街道仍然十分整齐
汾阳市今天虽然是县级市,但是在明清时它却是“汾州府”的治所,汾州府到清末领1州7县,分别为永宁州和汾阳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楼县、临县、宁乡县。并且在明清时汾州府城还成为省级行政机关派出机构“冀南道”的治所,主要职责是:对地方文武官员进行监察,操练兵马、剿灭盗贼、督催粮饷、修浚城池、开垦荒地、清理词讼等,其主官就是所谓的“道台”,一般为正四品官员担任。
清代的汾州府
不但汾州府地位在明清时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中是仅次于省的“府”一级,就像开篇时所说的,其城池也是极其雄伟的。比起山西省其他的太原府城、大同府城、代州城等雄城,汾州府城也是极具特点,并且其雄伟程度上也是毫不逊色。汾州府城的特点是四门之外都建有关城,并且这四个关城还是相对独立存在,类似于主城和分城的形式,因此在清代的《汾州府志》里,这四个关城甚至被称为“东堡、西堡、南堡、北堡”,并不像其他城池那样称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这样的叫法在山西省甚至全国来说也应该是“独一份”吧。
汾州府城图里标注的东堡、西堡等地名
先看一下其他城池是怎么样的情况,它们数据均来自于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的《肇域志》。
太原府城
宋太平兴国七年始筑,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谢成展筑旧城东南北三面之后,周长二十四里,南关小城,周五里七十二步。北关小土城,周二里许。
作为省城来说,其城长度达二十四里,规模可称是山西最为巨大的城池。但是其关城仅有南北两座,并且周长相比起主城来说可以说是小得可怜。
清代太原府城图
大同府
明洪武五年,由大将军徐达以旧土城增筑,周长十三里。在景泰年间在府城北筑北小城,周六里,天顺年间筑东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
在明代,大同府城是作为“省级军区”山西省行都指挥司、九边重镇之一大同镇治所存在的,是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前沿,因此城池建设也是极为雄伟、坚固,但即便是这样,也仅有三个城关,西门仅有瓮城而无城关。
清代大同府城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大同市的卫星图,其城池形状也清晰可见
代州(今忻州市代县)
砖城,周八里一百八十五步。西关土城,周三里百九十步,东关土城,周三里,北关土城,周二里,南城无关。
代州在明清时虽然处于内长城以里,却扼守着雁门关,作为大同和太原以及全省来说,是“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柢三关,咽喉全晋”,其城池当然也极为坚固,并且其关城也是重要的防御设施,但是由于其城南侧即为滹沱河,可以据险而守,因此代州城就没建设南城,不免显得城池建设没有那么完整。
清朝代州城图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代县卫星图,可见其没有南关城
汾州府
府城周九里一十三步,嘉靖时增筑东外城,周长和主城一样都是九里十三步。而南外城则在四里半左右。但是在《汾阳县志》所记载的数据则有些差别:四关,城东九里,西三里,南五里十三步,北二里五分。
不管数据有什么不同,主城之外的几个关城规模都不算小,特别是东关城,长度竟然和主城相等,再次一点的南关城也达到主城长度的一半。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位于省城太原南部、远离长城、身处山西深处的汾州府要建设如此雄城呢?
其实形成这样的规模也是和山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不断寇边引起的,虽然汾州府远离边境,看上去是相当安全,但有一点它却和其他地方不同:这里太富有了!
汾州地处山西中部,濒临汾河,可以沟通黄河,是冀、晋、豫通往陕、宁、蒙贸易的必经之处,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各地客商尤其是晋陕之间从事皮毛、粮食交易的商人常年往返于此。在明朝的时候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的六子朱济烺本来获封为永和郡王的情况下,不愿意去永和县就藩,通过“耍赖”和他四哥庆成郡王朱济炫一起在汾州府城内就藩,形成了一个城里有两个王爷的奇观。
明朝的汾州远离长城、边境
正是因为此地富甲天下,还是藩王就藩重地,民众对于战乱极为惧怕,同时还因为经济繁荣还吸引了众多的外来人口,这样一来就有了建筑雄城保平安的动力。主城修好了,关城也在嘉靖年间迎来了建设的契机。据清代《汾阳县志》的《汾东关建城记》记载:“嘉靖庚子秋匈奴寇边,时巡抚大中丞中川陈公亟下令,言备于未然斯无患。”
因为嘉靖年间的游牧民族攻打边关,时任山西巡抚的陈亟下令各地要防患于未然,都要建设雄城。当时在汾州府驻守的冀南道台于方徒考虑到外来人口已有十万,在城内居住的仅占不到十分之一,在主城外面以东居住则占十分之三,由于这里是重要的交通孔道,民众富裕,还没有屏障,所以要专门建一城。
在建设时,民众给予了巨大的热情,官方建城文书一下,“百姓欣然以为,为己防患,及协心趋事,并力献工,不阅月而厥,城告完”,由于大家劲往一处使,有人出人、有物出物,仅一个月就建筑完成,这样的齐心协力筑城之举被地方官员视为一种善政和美谈。
汾东关建城记
汾州府城其他的关城也是在这种情况下陆续建起来的,并且建设速度也是极快的,虽然没有找到南关、北关建城的文章,但是在《汾州西关建城记》里记载:“……隆庆丁卯秋,遂大兴入寇,……东北南三关俱有城,军民安堵大城亦倚之,……独西关不城,是四肢缺一,形胜弗完矣,……不期月而功”在隆庆年间的游牧民族进攻极为激烈,汾州城的民众考虑东、北、南关都有城了,但唯独西关没有城,就像一个人的四肢缺了一只,形胜上还不完全,所以又兴建西城,一个月就大功告成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汾州府城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0年)始建东城,到隆庆元年(1567年)始建最后一座西城,中间仅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汾州府四个关城均修建完毕,这样的速度在当时明朝全国范围内也算得上是极快的吧。
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速度呢,都和汾州府富裕有关吧。一是因为汾州府极其富有,拥有的越多的人越怕失去,所以建城池保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旺盛。二是也因为其富有,“不差钱”,没有物资、人力方面的制约,当然也就修建得比较快,城池建设的标准也是比较高了。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