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寨的风,有着丝丝的甜味。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去概括,那或许该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
最美的风景是人。吉首当地的周先生陪着91岁的母亲去看流纱瀑布,石板台阶上,他费力地推着母亲坐着的轮椅;吊脚楼的屋檐下,80余岁的苗族龙老太太,稍稍停下手里的活,抬头望了一眼女游客,两人相视而笑……
甜蜜的风,吹过德夯——那个意为“美丽峡谷”的地方。
本报记者柴归长沙报道
矮寨矮吗?
确实矮。她坐落在湘西德夯大峡谷,海拔高度272米,远远低于湖南省平均海拔高度。矮寨两面崇山峻岭,千万年来“养在深闺人不知”。
矮寨矮吗?
并不矮。2012年,创下四项世界纪录、横跨德夯大峡谷的矮寨大桥横“空”出世。从此,天堑变通途,矮寨连世界。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轨迹,一帧帧划过矮寨的影像。去触摸,去感受,去聆听,她的沧桑巨变,她深深雕刻的湖南精神。
1936年 人站在大竹筐中,吊下去打钎
据说,明代以前,矮寨本没有路。明朝封苗疆,当地的苗人才在绝壁上开出一条悬梯般的路。一边临悬崖,一边临深谷。
1929年,当局提出修筑湘川公路,以“建设抗战大后方”。直至1936年3月,湘川公路始开工,途经三角坪、泸溪、吉首、花垣、茶峒、酉阳。湘川公路花垣和吉首交界处,途经矮寨。其地处峡谷之底,公路只能修筑于水平距离不足1000米,垂直高度高达440米,坡度大小在70—90度的斜面上。盘山而上,难度可想而知。担任湘川公路总工程师的是宁乡人周凤九,也是上世纪公认的“湖南公路奠基人”,他拍板定案湘川公路的一切技术设计。
矮寨镇一位参与修建公路的老人龙金茂回忆,“(开山)有使用过雷管炸药,但大多是用手凿石山”。因为山壁太陡,民工们就站在一个大竹筐里,顺着粗绳吊下去悬空打钎。带着干粮和水,在竹筐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2000多人奋战了7个月,200多人将生命留在了这里。历时一年半后,湘川公路全线通车。
1950年代 就像一长条折摺的带子
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张矮寨公路老照片,清晰展现了矮寨公路的九曲回肠。矮寨公路被人们形容为“一长条折摺的带子,一根压缩的弹簧,一道陡峭的多级阶梯”。
条件虽简陋,矮寨公路却派上很大用场。抗日战争中,矮寨公路是衔接粤汉、湘桂黔路通向西南大后方的唯一通道。矮寨公路也成为世界公路建造史上最艰巨的工程奇迹之一。
2012年大桥跨过德夯大峡谷
2012年3月,矮寨特大悬索桥通车。
矮寨大桥横跨德夯大峡谷,牵连起崇山峻岭,飞架南北。
大桥下面,依稀可见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盘山公路。原来30分钟的车程,现在缩短为1分钟。
1000多名建设者昼夜苦战1800多天,创下4个“世界第一”:
采用最大跨峡谷悬索桥;
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创“轨道滑移法”架设钢桁梁;
首创采用岩锚吊索结构,采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
每个“世界第一”、每次创新,都凝聚了修桥人的汗水和智慧。采用塔梁分离式结构应用,最终减少了53%山体开挖,石漠化边坡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5%,也保护了“十八洞村”等数十个苗族村寨的绿水青山和数千年的苗族文化。
2017年6月,央视新闻联播“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栏目播出了“中国桥梁世界点赞”,将镜头聚焦湖南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它真正实现让“天堑变成通途”,展现出“湖南桥”的魅力。
2021年矮寨的故事还在继续
现在的矮寨盘山公路,与1937年刚建成时已大变模样,宛如一条斑斓的巨蟒。它从供人马通行的“战时路线”,到仅够一车通行,蜕变成如今宽阔的彩色公路。
2012年,吉首市对原先泥泞的路面重新铺装。2019年,湘西州公路部门铺装了彩色路面,与矮寨天然青翠风光相映成趣。
矮寨的故事,还在继续。
据统计,2019年1月至8月,矮寨奇观景区接待旅客3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亿元。
矮寨的巨变,是时间的力量,更是文明的力量。矮寨的沧海桑田,镌刻了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凝聚了湖南人“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勇气,同时烙上了湖南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智慧。
它仍是地理意义上的“矮寨”,但它烙下了时代的印记,打上了时代的标高。
本报记者柴归长沙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