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和老公漫步黄河边,春水东去,草长莺飞。两岸柳树如团团碧云,绿意盎然。春风荡漾,柳叶点水。沙滩上,忙乘东风放纸鸢的不是儿童,是鹤发童颜一老翁。老头满面红光,精神矍铄,神情如岸边河水一样悠然,看来“鸢者长寿”不无道理。老人一手执线盘,一手牵线,一收一放,皓首穷空。我们驻足良久,仰望上空隐约一线的那飞鸟,早已在千米高空,成了红色的蝌蚪,被春风捎带着分享了一会儿老人的快乐,觉得晚间散步不虚此行。
关于风筝的起源,脑补的有多种版本,一说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赐筝的生动景象。
还有一版本流行较多,传说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古意葱茏的风筝!年轮悠长的风筝!充满艺术气质的风筝!
“来,放风筝啊!那儿还有一只。”见我们两个一脸羡艳,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忙不迭地一边道谢,一边拿起老人旁边的另一只风筝,选一开阔处,开始放飞。
我放一段线扬起,老公激动地举起风筝跑了起来,边跑边望这只大鹏,啊,飞起来了!我兴奋地喊出了声!长风鼓着我们的大鹏把线轴扯得哗啦啦飞转,双翅呼呼作响,它那么有力量!那么渴望飞翔!它把我的手勒得生疼,带给我切肤之痛!感觉把我也要从地上拔起!大鹏使劲儿摇头摆尾,像要挣脱束缚,扶摇直上九万里!我的头,脖颈,脚跟都抻起来了,跟着那鸟一起动起来了。大鹏一直飞一直飞,往更高更远处劲飞,飞到了线的尽头。它一定在奚笑我不能到达它的高度也一定在嘲笑人的狂妄自大——除了借助冰冷的机械,从没有以自身的力量离开地面,自在遨游,俯瞰风景。
迎风而飞的鸟,才是真正的鸟!不要说那些生就一双翅膀,一遇风雨就躲草窝钻山洞的海鸥、海鸭、企鹅和麻雀,就连我们这些牵线的人类,都不是风筝鸟的偶像!“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中的精灵”——海燕,逆风翻盘冲云破雾的苍鹰,才是风筝鸟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忽然感觉自己肉身失重,心生羽毛,腋下生风,精神如烟,好像自己就是那只大鹏,抖下了世间块垒,挣脱了尘世的羁绊,御风而行,往更高更远处飞!“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多么壮美的逍遥游啊!这哪里是我放风筝,分明是风筝在放我!放我回到了偷拆家里竹席、跑了几家才找到一张报纸糊好一简陋风筝的童年!回到了带儿子小时候在沙滩放飞风筝的中年!
是什么时候,天空成了高楼和机翼的主人?是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抬头仰望深邃的星空?没了放风筝,我会有这样的反思吗?我会不会和学生一直被埋在数不尽的试卷中,毁了眼神和颈椎,从没想过给负重的心灵一次放飞的机会?会不会成了只低头刨食,为裹腹而碌碌的动物?感谢风筝鸟!是它,让我从忙碌中停下脚步,有了抬头仰望的时候,有了修复心灵翅膀的契机。
那晚的偶遇和奇异恩典,如故人相见发小奇逢,让我抑制不住的欢心,第二天我一口气买了三只风筝,带了母亲、儿子和可爱的小侄儿,浩浩荡荡来到沙滩,开始一家人的风筝节。
母亲坐在随身携带的小板凳上,安闲幸福地望着我们。小侄儿东奔西跑,燕子般翻飞。我们人手一只风筝,灰老鹰,靓彩条,京剧脸谱。天空半阴半晴,耳边春风涤荡。风猎猎作响,三只“鸟”笑傲长空。伴随着可爱的小侄子那清脆稚嫩的童音,回荡在静寂了一冬的沙滩上,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恩!
可爱的风筝,美丽的鸟!你不仅排遣了天空的寂寞,也排遣了河滩的寂寞。你不仅治愈了城市的抑郁,也抚慰了我心里的寡欢。下次,我要学古人的样,削一竹哨,置于鸢首,让风筝鸟划过天空,甩出筝一样的清越妙音,使风筝鸟灵动起来,艺术起来,让春风的柔指,奏出真正的《春之歌》!
□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