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又称五塔寺。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今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陵墓石刻区、寺观碑刻区、祠墓碑刻区、耶稣会士碑区、综合碑刻区。
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虽有敕建的背景和二次为乾隆之母崇庆皇太后庆寿的辉煌历史,但至20世纪初期,寺内除尚存一座青白石塔——金刚宝座和两棵相伴左右的银杏古树,其余建筑几乎消失殆尽。今人多称该院址为五塔寺,坐北朝南,门前自西向东古水长河静静流淌,院里古银杏、古柏、雪松郁郁参天。由于金刚宝座融合中、印建筑和佛教文化特色,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明代真觉寺遗址内,是一座展示北京地区石刻石雕精品的专题博物馆,占地近2万平米,收藏北京地区的石刻藏品2600余件套,有珍贵的北朝造像、唐代墓志、金元石雕、清代石碑及名家书法刻石等,1987年10月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
北京地区有着极为广泛的石刻文物资源,石刻遗存分布面积广,品种齐全,数量众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位于今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遗址、房山镇江营遗址、平谷上宅遗址、昌平区雪山遗址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砧;作为唐代以前的北陲重镇和辽金以来的国家都城,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皇朝帝都,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摩崖、碑碣、石雕、墓志、帖石、先人用智慧的双手和一把把铁凿、雕刀创造了内涵博大、形制壮伟、制作精美位居全国同时代最高水平的“北京石刻”,在幽燕大地留下了人类文明的轨迹与风情。
陵墓石刻区
按照我国古代礼制,在陵墓的一定部位放置不同数量和形制的石雕,可以显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尊严。本区展出的28座陵墓石雕石刻,其中石象生、石翁仲、封冢刻石等位于地上,是墓主身份的象征。石享堂、宝座等作为墓主的“宫殿”设施陪葬于墓室之内,仍不失奢华。供桌、五供等则在墓之上下皆有所设。
寺观碑刻区
北京地区的的寺观碑刻比较多,石刻上的碑文记述了寺庙庵观的建置、沿革及修缮、佛事等活动。这个区陈列了北京地区寺观碑刻计33座,其中尤以隆福寺双碑、嘉靖大德显灵宫双碑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的宗教发展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祠墓碑刻区
古时在祠庙或墓地内设有碑刻,比如墓碑、神道碑、功德碑、诰封碑、赐谥碑等。碑刻的内容多以溢美之词叙述死者的生平、表彰逝者的功绩、以及宣布其死后追授的荣誉等。本区域陈列20座明清以来北京地区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功绩碑或祠墓碑,如索尼诰封碑、傅恒生祠碑等。
综合碑刻区
此处展出系本馆收藏的北京地区综合有代表性的碑刻26座,如修桥、补路、治河、兴办教育等活动的记事碑刻、会馆碑刻。其中两通体型巨大的卧式普胜寺创建碑和重修碑、高大宽厚的雍正御制广宁门石道碑形制尤为特殊。
显密造像
佛教造像,是佛、菩萨、罗汉、天部诸神铜铸、木雕、玉雕、石雕等艺术品的总称,始自印度贵霜时代的犍陀罗,而后在印度各地不断完善,并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发展。内陆的造像之风,大致兴起于南北朝,而盛于隋唐,式微于清民。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随地域的变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时代特征。显宗造像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比如:佛、菩萨、罗汉、诸天等;密宗佛像大都显得威严、愤怒,有的三头六臂;有的手持各种兵器;有的系着人头璎珞;有的拥抱着美丽的女神等。常见的密宗造像有:大日如来、金刚持、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等。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宝塔塔基下沉、后部开裂。1979年政府对古塔进行了较全面的修缮,并于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寺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以供游人观赏研究,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思窝:花脸
钉个思窝,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