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花水湾和西岭雪山的旅游公路上,新晋“网红打卡地”斜源镇静卧在斜江源头。这座绿水青山环绕中的古镇,曾因煤炭、中药材、青梅等特产远近闻名,也曾随时间的流逝而沉寂。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个个生态秀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正蓬勃兴起,斜源古镇也焕发出了“新生命”。
2019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荣膺成都十大网红社区,其晒药巷入选成都“最美街道”,游客流量达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亿元。2020年,该镇荣获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其飞凤街入选2020秋季成都“最美街道”前三名。目前,已启动4A级景区的争创,“共享旅居”小镇成为成都旅游的新名片。
乡村面貌华丽“变身”
“靠山吃山,我们这里从清朝就开始挖煤,2008年左右就全面停止,也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还有不少人种植青梅。”该镇太平社区副主任张艳群介绍,从2018年开始打造这座小镇时,大家就决定要顺应山水生态原色,将斜源特有的药佛文化、山居文化、煤炭文化融入空间营造,留住文脉乡愁,避免“千镇一面”。
经过两年多的打造,如今,青砖灰瓦白墙,川西小镇自成一幅天然画卷,优美的社区环境、宁静的乡居生活,幽深的巷子、街区特色文化墙、河边景观步道,随处可见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在小镇游客中心,居民过去养猪用的食槽被巧妙地错落堆起,水流潺潺、鱼儿游戏其间;街边随处可见的小品,是用村民家的老泡菜坛当花盆垒起的小花坛;老房子特有的雕花石墩,就嵌在转角处的墙角下;曾经运煤的轨道被保留下来,上面的运煤车里如今“装”满了花草......打造中,斜源还着力突出川西坝子的休闲生活和慢生活特质,打造大邑白瓷、抱佛银杏等20余处打卡点,“镇里完全变了样,游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
税惠“滴灌”助推振兴
斜源所在的䢺江镇平均海拔800-1000米,最适宜青梅生长,素有“青梅之乡”的美誉,至今仍有百年以上的老梅林。过去,村民喜欢把青梅晒干后卖,一斤也就十多块。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想法也渐渐有了变化,“要走深加工,好东西能挣更多钱。”近年来,当地开发的斜源药蜜、斜源野茶、斜源果酒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冰青”“煮酒论英雄”10余款青梅酒系列品牌产品,已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同时,该镇采用村集体以资源、农民以现金入股的方式组建了斜源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短短2年间,左图右史书院、半亩心田音乐餐厅、一亩蓝蜡染等新消费场景和特色民宿一一呈现,让游客留得住、深体验。
产业扎根了,村民腰包鼓起了,税务部门减税降费的“大红包”也及时送到大家手中。在斜源镇,大邑县税务局积极开展“税援团”行动,为文旅企业、观光农业企业和餐饮民宿行业量身体制服务套餐,普及税收优惠政策,解答涉税疑问,派发服务手册,为小镇发展增添“税动力”。
“减税降费帮我们省了不少钱,我们就想着回馈家乡父老!”成都市叶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廷勇面对上门来的“税援团”喜笑颜开。该企业主营业务为蔬果、苗木的种植销售。2020年,该企业享受了50.05万元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和从事农、林、牧、渔业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收负担减轻后,企业有了更多让利多销和升级服务产品、拓展电商渠道的空间。
“我们一共规划了10个院子,每个小院的主题都不同。希望能给游客带来更多更丰富的体验。”镇上半山小院村宿聚落群的主人王迅,2018年来到这里寻找山野的宁静,依托老旧的院子,改造主题民宿。2020年疫情平稳以后,随着旅游业复苏升温,该民宿营业额也逐步提升。“收入提高了,本来还担心每月的税钱也跟着水涨船高,谁知道税务局的人来宣传政策,2020年生活服务业全行业免税,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大红包!”王迅高兴地说。
从以往的矿场变身为以“共享旅居”为特色的小镇,税收“滴灌”和生态旅游业态的不断引入,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一边享受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一边实现了安居乐业。(张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