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先锋VOL.001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随着国民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新文旅时代开启了新生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传统与新思维的碰撞、主题IP和艺术的交融,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持续地融合与创新。
狐椒文旅2021特别推出《先锋人物》栏目,聚焦文旅产业创新的实践者、文旅融合的先行者、勇于变革的冒险家,分享中国文旅产业的前沿发展新动向。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落地城市,更是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载体。随着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程度甚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曾繁文
近日,狐椒文旅针对2021年全国两会文旅行业的一些热点话题,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曾繁文博士展开了一场关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话。
(从左至右)搜狐焦点文旅主编 曹延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曾繁文
01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
大有可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 随着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下我国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自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就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振兴乡村研究中心,为乡村振兴助力。究其成立原因,可以用“题中之义、学术担当、乡村情怀”三个词来概括。
题中之意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振兴。其中文化、产业、人才以及生态,这四个维度跟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工作是密切相关。
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一直从事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文化产业不仅仅是落地城市,乡村更是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载体。曾繁文认为,研究中心认为从文化角度做乡村振兴工作是一种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情。
学术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一直坚持用学术引领产业发展,十几年来我们研究了超过120项课题,很多项目转化成为国家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文化振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和战略。如何挖掘乡村文化的新价值、实现文化振兴乡村,对文化自信、文化传承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人大文产院应该从学术角度给予更多关注。
乡村情怀
中国乡村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是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最为重要的一片阵地。很多将城市发展的一刀切模式、房地产思维植入乡村的现象,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富裕的生活,也使乡土文化受到限制和破坏。文化振兴乡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必然成为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乡村的情结和情怀,召唤我们投入到文化振兴乡村的工作中,文化振兴乡村研究中心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振兴乡村研究中心,定位于从文化挖掘、顶层战略、IP策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建设运营等全流程参与文化振兴乡村实践工作。比如,2019年为江苏太仓的电站村制定了专属的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方案。从历史、自然、人文等领域寻找乡村的文化特殊性,以“文化+IP”赋能乡村全产业链。同时,还邀请艺术家在乡村创作艺术作品,举办文化振兴乡村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另外,为电站村策划的文旅IP“电大萌”将携手国潮食养小点心“于小菓”,把电站村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为当地特色的点心伴手礼。文化振兴乡村中心的工作,力求突破乡村区域面积,以文化产业助力,形成更开放创新的产业结构,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曾表示,未来,文化振兴乡村中心也将继续从三个维度来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是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工作,培养更多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为解决制约乡村振兴人才问题贡献力量。
第二是成功案例的总结与分享。我们会总结提炼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与更多乡村进行分享,希望未来能为更多乡村进行文化赋能,探索出文化振兴乡村的创新模式。
第三是更大力度开展资源整合。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我们的文化振兴乡村研究中心将会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立体化、全方位、成体系的解决方案。
02
深化沉浸式发展
拓宽发展空间
幸福是一种感觉,生命就是一场体验。旅游从满足视觉感官的观光形态转向追求精神层面收获的体验形态,可以说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对文旅行业的技术创新、产品体系、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命题。
当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经从购买商品转向经历体验。而文旅产业本身就是一个营造“体验”、“感觉”的行业,相较于单纯的观光游,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沉浸式体验活动。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连续7年发布了“中国文化消费指数”,通过数据能够看到,人们对于体验游的选择比例越来越高。
中国的旅游在转型升级、更新迭代,老百姓由观光游更多地向休闲体验游在转变。从产业结构来说,对于传统文旅产业,特别是高度依赖“门票经济”的文旅产品会受到很大冲击。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沉浸式体验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所以当下沉浸式戏剧、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新媒体艺术、沉浸式实景娱乐、虚拟现实主题乐园等产品十分火爆。
03
构建数字中国业态
为文旅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得益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疫情期间,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数字音乐、网络教育、知识付费等新兴业态用户大规模增长,各地相继推出“云旅游”,故宫直播一天吸引3000多万人在线游览。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国家政策也在引领这一趋势的发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可以预见,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将为文旅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在疫情影响下,文旅部已率先启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技术等在文旅项目中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在中央关于“新基建”的总体部署下,湖南、山东、河北、浙江等多地“新基建”项目库相继出炉,积极探索文旅产业与新基建的融合点,力求通过文旅新基建实现疫后文旅行业的重振。
其次,线上线下互动将持续深入。
疫情期间,云赏花、云看展、线上邀约和网红直播带货等相关词条频频登上热搜榜,预计文旅产业线上线下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得到拓展。
最后,数字时代逻辑深入人心。
数字化时代,好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特征,这一观念的强化,将推动文旅产业从以往“产品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
同时,在与数字化融合之外,文旅产业也积极寻求破圈,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文旅项目。比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乐队的夏天》《脱口秀大会》,杭州灵隐寺、晓书馆,莫干山民宿。
04
“文化+”和“+文化”
多元化融合创新发展
曾繁文表示,这些成功“破圈”的共同特点,就是创新与融合。
谈到创新,大家讲“创新”伴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就中国文化产业的统计而言,从2004年到2018年,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发生了3次变化,特别是2018年文化产业的统计分类,小项由上一版本的120项变化到了146项,这实际体现的就是文化产业在不断创新发展。
谈到融合,“文化+”和“+文化”也是伴随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的,“破圈”的案例就是融合发展的代表,这里有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农业的融合。
05
文旅产业发展指数旨在
用“学术引领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通过一定的指数化工具全面、客观、直观地理清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十分必要。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发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自2010年起已经连续发布了十一年,是全国唯一持续追踪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一句话概括指数发布的初衷就是“学术引领产业发展”。
十年磨一剑,通过十一年的指数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在学界和业界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力,指数研究相关情况得到了众多中央及地方媒体的广泛报道。指数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成为了国家部委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时的决策依据。指数研究成果多次应用在文化和旅游部(含原文化部)的政策咨询会或者部领导的讲话稿中。
第二,成为了为地方提供文化产业咨询服务时“可量化”的实用工具。近年来,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在为海南省、江西省、福建省、江苏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为代表的十余个省市区制定文化产业相关规划的过程中,都大量使用了指数的研究成果。
第三,成为了测度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变化情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众多地方政府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都对人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团队表示,在总结本省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情况的时候,多会以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作为参考依据。比如近期北京在总结“十三五”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情况时,就引用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排名结果。
06
2021年文旅产业
“复苏可期、前景光明”
文旅产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疫情期间,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和服务粗制滥造、同质化严重的文旅项目,都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反之,那些真正拥有高品质文旅产品体系、能够给游客带来良好体验的产品,在疫情结束后实现快速恢复,并从整体上推动整个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近两年文旅产业发展与以往最大的区别是,不同质量的文旅产业项目差距越来越大。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主题乐园、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
2020年末,文旅部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等,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些入选国家级品牌的园区、度假区等,并且同那些没有持续经营下去的文旅项目对比分析,发现所谓“失败”了的园区、小镇、旅游度假区存在很多共性问题。总体来讲,这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定位不准、对市场分析不充分、项目内容同质化严重、产品缺失、运营模式落后等等,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纯地产运营的思维,这导致大量的别墅、酒店、公寓成了烂尾楼。
谈及2021年文旅市场的发展,曾繁文认为“复苏可期、前景光明”。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未来将会更加注重三点内容:产业政策支持与供给、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
为引导产业全面发展,建议各地强化产业政策的供给与支持力度;建议各地立足自身区域优势特点,在业态、产品、消费等方面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建议结合各地自身产业实际,设立覆盖文化金融、文旅消费、文旅康养等多方面的试点。
07
2021年文旅产业
政策保驾护航 文旅经济向上发展
一个产业要想继续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是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曾繁文表示,结合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认真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他认为政府出台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今年应延续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促进文旅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政策措施,通过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成立文旅产业主题基金、完善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建设文化旅游金融服务中心等举措,进一步强化金融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政府应从宏观上统筹各区域资源要素条件,系统规划建设长江文化产业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等区域文化产业带,进一步促进区域间文化产业统筹协调和联动发展。
第三,深度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引领一些地区建设国家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示范区进一步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和工作机制,发挥对整个文旅行业的示范效应。
第四,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门持续举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人才研修班,继续支持开展特色培训和专项示范培训,举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主题沙龙和行业峰会,发布产业人才指数和发展报告,为文旅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08
关注智慧数字化
品牌创新与升级、高质量发展
第一,关注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大家要积极关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文旅产业领域的应用,着重发展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新兴文旅业态。
第二,关注国家级文旅品牌的创建与升级。建议各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申请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级品牌,努力打造全国文旅产业发展的标杆。
第三,关注高质量发展。从文旅产业到文旅企业,都要明确“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要认真研判市场需求,明确项目定位,深度探索精细化运营,加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深度融合。同时,还要特别强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立场和观点。本文著作权归搜狐焦点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文时,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