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丹灶文化探寻之行

旅游 百家文化 2021-03-20 12:24

原标题:南海丹灶文化探寻之行

踏春时节,风和日丽,与西樵松塘村兄弟结伴前往邻村一一丹灶镇仙岗村。沿着“有为河道”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眼前出现了唐代王维诗中景象: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登乘“忠勇号”古舟,观赏自然生态的古河道。

有为河道位于丹灶镇西南部,源于仙湖,途径仙岗、西城、银河、良登和塱心几条村居,全长8公里,据介绍河道疏通后将会通达西樵松塘翰林古村。这片区“人文相通、历史相近、水道相连”。河道象一条金线串珍珠,将沿途的文化古迹遗址连在一起,这也是一条传统的文脉。

有为水道建设规划图。政府正在推进浩大的河道疏浚工程。这体现策划者的智慧、魄力和胆色,也体现村民高度觉悟与配合。

古河道两岸树木花草葱翠欲滴,鸟儿在欢歌,鱼儿在跳跃,野鸭在戏水⋯⋯。眼前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兴之所至,即赋七绝一首:《春溪泛舟》

春溪鱼跃漾清波,

野鴨嬉游弄碧荷。

此景如詩誰會得,

輕舟去處賞心多。

登岸来到“葛仙祠”,方知丹灶镇名称的由来:因葛洪曾经在此处设灶炼丹而成名。

葛洪,号抱朴子,字稚川,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世界医学界最早的青嵩素使用者,道教神仙理论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葛稚川移居图》是元代王蒙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描绘了晋代道士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情景,画中葛洪手执羽扇,身着道服,神态安详,正回首眺望。

元代王蒙的另一张《稚川移居图》北京保利2011年春季拍卖会以4.025亿元成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拍卖最高价。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广东四大名山之东西二樵,即恵州东樵山与南海西樵山)。葛洪在此炼丹并撰写《抱朴子·内篇》,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创建冲虚观、酥醪观、白鹤观十多座道观。从而使罗浮山逐渐成为道教名山。吾多年前到此曾写:《游东樵》

罗浮古观布天星,

千载冲虚颂道经。

云隐仙人炁丹处,

青山不改旧时形。

多年前与学生们到罗浮山烟云供养,写了一卷《罗浮观道图》手卷。在白鹤观住了三天,篆刻了一方《三日道人》印章,以记此行。

葛洪在罗浮山修炼期间,来到南海西樵山丹灶此地,发现“蟹眼泉水”很适合炼丹。故在此设灶炼丹。

据说是葛洪炼丹用的蟹泉水。

据说这是当年葛洪炼丹的砵。

据说葛洪拜南海郡主鲍靓为师,学习炼丹之术。后又喜结良缘娶了鲍靓女儿鲍姑为妻。鲍姑就是仙岗村人。故当地一直供奉葛洪和鲍姑像。葛洪成仙后此地命名为丹灶仙岗村。

离开葛仙祠我们又来到了“三忠庙”。

始建于明代,是纪念南宋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护主抗元事迹的著名宫庙,香火历来兴旺,而且远播海内外。

与兄弟在“三忠庙”前留影。

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在岭南珠三角腹地留存纪念南宋三杰的庙宇?

要了解“三忠庙”的来历,需要对宋朝历史回顾。

丁酉春曾到江苏盐城建湖宋丞相陆秀夫故居拜谒。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1125年(靖康二年)金国大举南侵,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财产被掠一空。北宋灭亡。

南宋 偏居一隅

北宋亡后,皇族赵构建立南宋,南迁临安(杭州),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从此南宋江山,沦落半壁,"依靠投降政策,称臣称侄,偷安苟存了一百五十年"。真可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宋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陆游巜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宋灭无降帝 陆沉有秀夫

昺帝祥兴二年(1279),南宋已积贫积弱,危危可及,如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宋元两军进行一场生死决战,这是历史上最悲壮的"崖门海战"。

元军从南北两路夹击,宋军二十万军队在崖门海上将一千多条木船用铁环连接,形成一个个方阵死守。结果被元军切断淡水供应,攻破船阵。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拔剑驱妻儿家属投海,随后跪下对幼帝赵昺"陛下当为国死",言罢,抱着腰挂玉玺的九岁小皇帝,与自己缚在一起,纵身跳入海中。其时陆秀夫四十三岁。崖门一仗,宋军战死,溺死十多万人。至此南宋灭亡。

吾曾到广东新会崖门赋诗一首

《崖门吊古》夜泊宋丞相陆秀夫投海处,感慨:

鳞光寒水连残月,

铠甲如银碎满滩。

苟且偏安殇帝业,

危廷空报壮波澜。

此刻,眼前仿佛展现崖门海战的惨烈场景,月下沙滩上仍闪砾铠甲碎片,南宋偏安一隅不可久安,危廷将倾非一木可支,投海殉国悲壮,可惜只能壮波澜而已。

宋末三忠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于是,他们中的领袖: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后人建三忠庙作纪念。

探寻岭南文化之源流,中原文化南下主要有三支:从北方陆路经南雄珠矶巷南下是一支,从广西灵渠水路进入珠江是一支,第三支南宋灭亡后留下的军人及家属后裔。他们将祭拜宋末三杰的文化保存下来了。从宋代的地图可看出,当时整个珠三角都是分散的海岛,便于躲避追杀。随着中原人口南迁,人才不断积淀到明、清,岭南文化开始爆发,人才辈出。近代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出自岭南。

这是仙岗村古戏台。

难得听到的正宗粤曲南音。

乘船来到了“南海会馆”。

兄弟又留下合影。

我们又来到了康有为故居。

参观康有为博物馆馆。

康有为雕像

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

——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场景再现

康有为所著《大同书》提出“大同之世”的社会性质。

一、提出了废除私有制财产,实行财产公有的要求。

二、主张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

三、肯定工人有崇高地位。

四、设计了一个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的社会。

五、描绘了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首创不裹足会

区谔良 南海西樵松塘村人,同治十年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工部主事。

区谔良比康有为年长,但区谔良曾担任监督,负责送幼童赴美留学。他了解西方,接受西方先进思想。与康有为既是同乡,又志趣相投。遂共同创办“不裹足会”。在全国掀起了反缠足的社会运动。为解放妇女而奔走。

裹足用品:三寸金莲鞋

因为裹足,成为了一帮年轻美貌的残疾人。

我们来到了“康园”。

夕照康园,太美了!

结束语:

夕阳西下了。短短的三小时的参观,只能算是跑马观花,青蜓点水。我已经感受到丹灶文化之厚重,内涵之丰富。我已享受到奢华丰盛的文化大餐,收获甚丰。可惜“眼宽肚窄”,胃纳不佳,只能囫囹吞枣了。所记录到的一鳞半爪的内容,定会错漏百出。现晒出来搏大家一笑。

南海西樵松塘村 西樵山人

辛丑三月十六日记录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