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光实
第907期
水阳江上游有东津、中津、西津3条主要支流,其中西津河有一源头系来自绩溪县家朋乡的戈溪河,戈溪河的上游便是和阳河,它源于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麓黄毛尖山。距离黄毛尖山脚2公里的平坑村,便是我的家乡。
平坑村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60户人家,分别住在外平坑、里山湾和里平坑。三地都有菜园相隔,外平坑和里山湾相距也只150米左右。里平坑稍远也只有一里路,拐两个弯便到。现在新建的高楼大屋已连成一片。
一、里山湾
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满天星辰。时光流转,我沿着历史的路走来,来到了徽州的东南一角——平坑里山湾。这里有我出生的老屋。因为我们几家出外工作,老屋终于完成哺育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历史任务,即将归去。
曾经的梦想,欢笑,泪水,多少次重逢的喜悦,多少次生死离别的伤痛,在这里发生,在岁月的长河中如过眼云烟。站在老家的门口,仰望苍穹,任凭被风儿吹散的蒲公英轻轻飘落在我的肩头。有小河相随,有阳金山作证,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老家……
这幢老房子是明朝所建,这是第一进,因山区宅基有限,后面第三进高于第一、第二进。前二进,四水归明堂,中间天井,马头墙全部徽派风格。
这是我老家的一进大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砖雕的印痕,朽蚀了高悬的门檐。迟滞的脚步停在门外,种种的思绪心头翻滾,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
我们家的后进小屋还在吗?那棵后门头的扁豆藤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板壁上我写的对联掉落了没有?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忽听得最后面旁边的小屋吱呀一声响,原来是光成兄弟家出工上山割草回家烧中饭。跨过高高的门槛,走入后进我的小屋,像掉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那小屋已经倒塌,唯有这熟悉的声音像一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手指抚摸残缺的青砖古墙,古墙斑驳的脸上青苔掠过,平添了些许皱纹。我不在的时候,古墙就是借青苔的手为我一笔一画写下思念的文字。
那边是老屋内几家的后门头,小时候,我常在此把沙子放脚盆里铺平练字。我家旁边的猪栏,猪饿了,不停地用长嘴拱猪栏,叫得吵人,那声音不时地震颤着我写字的心灵。
我家隔壁的老宅更加精致,外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里面明堂、天井、绣花楼,高脊飞檐、曲径回廊等的和谐组合,可一窥两千多年徽州文化沉淀下的风土人情。从这里走出了空军师级干部,走出了中草药博士生导师,走出了高级教师。兄弟三人皆是有事业的人物。老大王寿林,1949年大学毕业参军,一直在空军部队,先是领航员,后为师级干部,现离休。老二是高级教师,曾任贵州三都民族中学校长,副县级。老三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愽士生导师。
从我家出来,站在村中央,一条5里长的小溪从黄毛尖起源,在脚下哗啦啦地向和阳河流去。溪水清澈明亮,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小时候我们在小溪里捉鱼洗澡,在小溪里挑水,村人都是喝着这条小溪里的水长大的。
看,那是屋后的芳坪子山:小时侯,常沿着这条小路出门扯猪草,摘苦佳菜,割草种苞萝。
看,向前拐一个弯便是平坑小学:我的启蒙学校。伏岭镇的程来生、胡家乡的胡明义、何口舍的方飞来老师在此任教。小时候学习愚钝,一年级因出麻诊耽误学时留级,二年级因饿肚子留级。
二、老深湾
来到老深湾,看到重新修建的俞氏支祠,马头墙建筑新颖,别具一格。本村有许多人定居在宁国洪门和绩溪城内,曾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方权家的老屋,一进里平坑路旁便是。他小我8岁,他从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以后到歙县父亲身边读高中, 1978年参军,军校毕业后提干,从军33年至副师级干部。
这里还有一幢十分简单朴素的徽州农家小屋,在我10岁的时候,里面住着一位桃春奶奶,因我家跟她家有点老亲的关系,我妈曾带我到她家去串门,桃春奶奶就到灶台边那个漆黑的橱柜里拿糖给我。糖是甜的记忆也是甜的!听人说,她的大儿子俞铁雄是国民党师长,有中正佩剑。小儿子当过新四军,后在宁国工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就是俞铁雄先生,自从当兵后,没有回过家。他属猴,生于1908年,13岁到上海饭店学小倌(现在叫童工),15岁参军进军校,毕业后在海军舰艇服役,官至舰长到师级。
还有一封俞铁雄先生写在相片背后给父母的毛笔信。我拜瞻其文,感到他能把这一封信留给后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仿佛看到了将军的人生缩影和旧军队体制束缚的生活写照。一种不满旧社会统治的情绪跃然纸上,他出身贫苦,同情农民,有向往光明的进步思想。有孝顺父母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
三、外平坑
从里平坑回头,经过里山湾——我的出生老屋,再到外平坑。珍沛公家就住在这里。
原25军75师225团老战士王珍沛有立功证书和渡江胜利纪念章,30多年前曾看到过他因病坐在轮椅上,胸前挂着纪念章。
他长我两辈,我称他为珍沛公。他不识一字,当兵13年,九死一生,吃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到的苦。少年时的我曾经和他一块割草砍柴。
如今珍沛公已远去,2019年初夏,我又从他的后人处再次看到那枚来自战火硝烟、充满阳刚之气的纪念章,一种厚重的沧桑感袭入眼帘!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百万大军渡长江的宏伟场面。为有我村人能参加这次战役而骄傲!
再往外走便是平坑村的水口,矗立着数处峭岩,成“Z”字形连耸三道石门,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石门三叠”,石门外山峦壁立,人称产岭,是通向家朋乡的必由之路。
三道石门,筑成两个天然瓮城峡谷,第一道石门中间,旁边是一个溶洞,溶洞旁边是平坑小溪,小溪的上面有一截供过水走路的水泥桥板。山洪暴发时,溪水涨到了小路,咆哮着冲向下游的戈溪河。路中间便是一个瓮城峡谷,四周高山包围。过第二道石门,中间仍是小峡谷,并有四丘田。到了第三道石门,旁边仍有一个石壁洞,夏天暴雨,放学回家没带雨伞时,常在这里躲雨,有时电闪雷鸣,怪吓人的!
沿着产岭下的路通向和阳高小:五、六年级时,平坑村只我一个学生走读高小,那时山高林密,小路被山草覆盖,有老虎和蛇经常出没,我带着木棍护身。木棍上经常挑着为乡亲们买的煤油和咸盐。
过去,这路旁边长着很多的苦佳菜和周藤花。我们就是靠它度过了那些饥饿的春灾夏荒。秋天,这块田里满是金黄色的沉甸甸的谷穗伸展到路边,人们路过都不敢踩着,或者让着庄稼。
平坑通向外界的路,除了产岭之外,东北面还有一条峤岭古道;在三县两省之间,这里通往宁国,通往杭州。这里留下了徽菜师傅、粮店、木材、茶叶商人、毛驴队的足迹;这里是参加准海战役,渡江战役老战士王珍沛的出发地;这里发生过红军、新四军的许多革命故事,这里是革命老区!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处荡漾着徽州亘古美丽的传说,这是一片蕴藏着生机和活力的热土,不时演绎着一曲曲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动人篇章。青山有意留思念,碧水长流化作情。这是一块哺育我成长的热土,哗啦啦的小河水,流淌着童年的欢乐!黑幽幽的山沟沟,住着我的亲爹亲娘!
那村南的长岭,我曾在这里砍柴挑去公社食堂里卖。阳金山,我曾在这里割乱田草、打农药、种田、收割稻谷。金竹午,我曾在这里烧石灰,挑到仁里上海三线厂去卖。
还有板树坑、植树湾、横社午、青加午,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石达头、黄毛尖、王石崖、三角午,这里的一石一沙时时把我牵挂。
(作者系宁国市供销社退休职工)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