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个村寨,一片片林木,一条条公路,集合成为一个共同的地名:陶营。
这里,是纳雍县厍东关乡的一个村。
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的有关文本中,它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发改委的有关文本中,它是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农村乡村振兴的路径,在陶营都能找到开启的“密码”。
二
千里乌江流经陶营的这一个段落,名叫总溪河。澎湃清澈的流水,不舍昼夜,从这里奔向大海。
流水,一去不返。历史的镜头,却可以回放到毕节试验区成立时的初始年代。
当年,一溜排开的土窑,成了这里的生存载体,年复一年的土砖烧制,成了人们的求生选择。
泥、灰、烟混杂,断、舍、离不分。灰暗的天空,苍白的大地,在这里凝结成了一个时期特定的痛。这些被时间尘封的窑口,盛装着太多的过往与诉说,成了“陶营”这个地名的实指对应。
窑灶《集训》曰:“陶,烧瓦器之土室也。”
“陶”,也读yáo,通“窑”。陶营这个地名,在此前几十年的总溪河畔,就是烧砖制瓦的代名词。
然而,从一株变异植株开始,从一个村班子开始,从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始,这里渐渐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转身。
三
当年的一个春末,在这些被时间尘封的窑口的后面,一株樱桃的果实长得与众不同。它的发现者,就是纳雍县农业局农艺师——徐富军。
生长在总溪河畔的徐富军,多年呵护这株植株,最终培育成了中国绝无仅有的玛瑙红樱桃,而当初的那株植株,则被封为“母亲树”。
陶营村党支部判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件,决定引导农民,退出粮地,改种樱桃。
退,不是放弃,而是选择——经年不辍、忠贞不渝的实践证明,这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理智选择。
四
肖军,陶营村党支部书记。
总溪河的绿水滋养了他,陶营的土地养育了他,让他成了一个懂得合唱原理的能人、一只会飞能飞的“领头雁”。
他动员樱桃大户、退役军人进入村班子,选择大学毕业生、创业青年作为村级人才储备,整编百余名乡土能人,组建运筹决胜的顾问队、指导种植的技术队、销售樱桃的电商队、传播文明的宣传队、统筹事务的管理队,各吹一个号,同唱一个调,产业的“大合唱”,由此变得整齐、雄壮、嘹亮,让曾经灰暗、苍白的村庄,从此变得山清水秀——陶营,终是赢了。
五
冬季,植物冬眠,总溪河畔的陶营,进入一年的樱桃苗卖苗期,一车车果苗裹挟着陶营村的大美名声,被运到了山外安家落户!
立春一过,春风轻拂,风过花开,满山满岭几乎一夜成雪,陶营村4800多亩樱桃花装点的别有韵味。赏花的游客追花追到陶营,村民的烙锅生意和餐馆服务开启了新一年的漫漫旅程。
春末,樱桃红了,四面八方的游客逐果而来,私家车排成长龙,果农,贩夫,物流,合成了陶营的动感。
因为樱桃,青瓦白墙的陶营,多了彩色的点缀,村民冬天卖苗、初春卖花、春末卖果,产业纲举目张,好日子风生水起。
因为樱桃,酒店,餐馆,歌厅,这些农村不曾有过的实体,进驻陶营。
因为樱桃,电商,物流,快递,这些农村难于成活的行当,落地陶营。
因为樱桃,广场,停车场,观景台,这些农村难以看见的设施,夯实陶营。
六
退出粮地后改种樱桃的农民颜绍书,家有6口人,共种了8亩樱桃,一年樱桃卖下来,收入至少就有3万元,如果加上卖苗、卖花,收入不止这个数。
樱桃树变摇钱树,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究其源头,在于陶营村党支部领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颜绍书一样的2684名村民,人人都持股,个个都分红,家家都增收。
陶营,以及陶营群众的脱胎换骨,与陶营村党支部大破大立的开拓创新有关,与产销互补互赢的运筹思维有关——说到底,是一支队伍的助推、一个产业的选择、一个平台的运用、一个体系的搭建,成就了陶营。
村民的种、管、收、销,在陶营自成一体。
游客的吃、住、游、购,在陶营同样自成一体。
陶营,已经不是那个烧陶制砖的陶营,而是大浪淘沙之后在取舍之中重生的陶营。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陶营,将迎来又一次的春华秋实!
来源:毕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