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不少老人在家“闷”了一个冬季,如今终于可以脱下沉重冬装,走出家门,赏花踏青。近年来,北京曾陆续建设了一批以老人为服务对象的公园,如老年主题公园、孝亲敬老园、老年宜居社区公园等。这些公园是否真的做到了适老化?老人们喜欢去逛去玩吗?人们对这一类公园还有哪些期盼?近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走访。
探访点1 孝悌园
“老味儿”虽足 设施却对老人不友好
如今春分已过,通惠河碧波荡漾,杨柳泛出新绿。记者踏访此处时,三三两两的市民在园中散步,享受春光。既然以“孝”为主题,公园里自然不难找到相关元素——绿地中矗立着四座主题雕塑,分别为“常回家看看、经常为父母拍照、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尊老爱老”。每座雕塑下,还配有一块花岗石碑,镌刻着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
“这些雕像有年头了,雕工一般,但看得人心里暖暖的。”家住附近的张女士说,她几乎每天都会来孝悌园散散步。遗憾的是,老伴腿脚不灵便,出门要坐轮椅,磕磕绊绊根本推不进来。
孝悌园位于河畔,地势较低,要从主路进入公园需沿起伏不定的陡坡拾级而下,且沿路没有扶手。别说是坐轮椅、拄拐杖的老人了,就连身手矫健的年轻人都得悠着点儿,缓步慢行。
春风醉人,可若是想在河边坐上一坐,稍作休整,也并非易事。记者沿河走了好几百米,发现公园里没有安装公共座椅,可供闲坐的台阶也不多。
虽主打“孝”文化,但对老年人并不是很友好,这样的尴尬情况不只存在于“孝悌园”。记者走访多家老年公园,发现24孝墙、八卦图、寿星雕像以及各种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几乎成了标配,堪称“老味儿”十足,但很多公园并没有专门配备无障碍设施。
不过,对于公园中的“老味儿”,也有一些老人不买账。“倡导孝顺、尊老,本意是好的,但有时候过于形式化了。”采访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他家附近的一座老年公园,甚至连电线杆上都写有“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字样,公园里的景点也多以“孝”、“寿”、“乐”等字眼命名。“写个’老有所乐’的口号还不如贴个教程,告诉我们怎么办理老年卡,这样才是真正把为老服务做到老人心坎儿里。”这位市民说。
探访点2 万寿公园
贴心适老设计 吸引一批老年“铁粉”
在西城区白纸坊,有一座名气不大却极有特色的公园——万寿公园。面积约5公顷,曾在1955年命名为万寿西宫公园,2014年改造时借鉴“老年友好社区”的环境设计理念,建成本市第一座老年主题公园。
从东门进入万寿公园,松竹左环右抱,眼前是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小广场,有遛娃的、也有跳舞的。还有一位老人手持比扫帚长的如椽大笔,神色自若地蘸水写地书,刚放学的孩子们惊叹着围观。“我们在建设这个广场时,就考虑到了老人们写地书的需求。所以专门把地砖设计成了正方形,就像是书法纸上的格子,方方正正。”在公园一位工作人员指引下,记者看到,不远处还设了铁架子,可供老人挂衣服。
与其他公园相比,万寿公园里推着轮椅带老人遛弯的人格外多。这是因为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让人们穿行无虞。
贴心的适老化设计还有很多。比如,公园内所有设施及坡道均采用舒缓的无障碍设计,安装了高低不同的两套扶手,兼顾老人行走和轮椅通行。750米长的健康大道采用暗红色沥青材质,既适合老年人徒步健身,又减少了亮光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游客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小件物品寄存、轮椅租借、便民小药箱、雨具借用、饮用热水供应等服务。
再拿公共座椅来说,细瞧里头学问还真不少。座椅全部带有靠背,方便倚靠休息;扶手上分别带有圆形、半圆形的口儿,可用来放置水杯和拐杖;座椅的式样都厚重圆润,没有直直愣愣的边角,不用担心老人磕碰。
在枝丫茂盛的大松树下,80岁的孙吉旺拄着拐杖和几位老朋友聊天。在白纸坊住了一辈子,他最爱逛的公园除了陶然亭,就是这座万寿公园了。“这公园小,但一点儿不比大公园差。这里树多,空气好,灰尘多的时候,绿地里就冒出个小喷头出来,喷水雾降尘。”孙吉旺说,前几年改造后,针对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的特点,公园多开辟了几个卫生间,“卫生间外有显示屏,有人是红的,没人是绿的。卫生纸盒也智能,按键自动就出纸。”
正是因为这样的贴心设计,孙吉旺和街坊邻居们成了万寿公园的忠实粉丝。每天午睡过后,必得来这儿舒舒筋骨,唠唠家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探访点3 社区花园
公园设计不妨多听听老人心声
去年,朝阳区启动了老年宜居环境示范社区建设,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在社区里为老年人开辟公园、广场等活动空间。
朝阳奥运村街道科学园南里六区的南部花园,迎来了不少早锻炼的居民。健身步道环绕园子,老人们一边闲聊一边健走。花园里还设有两张乒乓球台、一个羽毛球场,不少老人在这儿挥拍“厮杀”。自去年10月竣工以来,南部花园就成了老人们最爱去的地方。
6号楼的张阿姨腿脚不灵便,她感受到的细节变化就更多了。“公园入口都安装了扶手,坡道的坡度也很小,所以我们都愿意出来遛遛弯了。”张春莲说,每天出门动一动,人也精神了。
科学院南里六区是个已近30年的老小区。去年完工的老年宜居环境示范改造项目,总面积4.8万平方米,重点为小区打造了三处适老化空间,分别是中心广场、邻里空间和南部花园,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功能。
邀老人说出自己的心愿、亲身参与设计,是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我们和社区一起召开居民议事会,请叔叔阿姨敞开了说,为方案提意见。他们的很多需求,都让我们豁然开朗。”奥运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有人提议安装滑梯、秋千等游乐设施,方便带孩子的老人;也有人提议把废旧车棚改建成铁架,可晾衣晒被……这些意见被逐一纳入最终方案。
在另一处老年宜居环境示范社区——劲松北,社区花园的改造工程同样也请居民来提意见。就拿老住户朱振来说,他上世纪70年代末就搬到了劲松北,一直是社区居民自治的骨干力量。如今更是把社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和设计师们一起完善方案。“我们社区老人多,在外头逛累了得歇歇脚。设计师就在行道树四周设计了一圈儿座椅,环形的,挺漂亮。”朱振说,但他去现场看了好几次,发现不妥:行道树离主路太近了,万一车辆和落座的老人发生剐蹭,后果不堪设想。在他的建议下,环形座椅上开了个缺口。
乒乓球区域的设计稿也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有人担心刮大风,有人怕乒乓球乱滚,有人怕日头晒,还有人考虑小孩子穿行的安全问题。”项目相关负责人说,老人们不断“挑刺儿”,才使得方案一点点变得完美——安装了防风棚、隔板、遮阳网等设施之后,居民的心也跟着踏实下来。“虽然协商的过程有点波折,但使方案更加周全,老人因此有了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