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街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这条老街原本是一道河堤,是公元1635年,明代崇祯年间汉口通判袁焻主持修建的,全长4000多米。到1864年汉口有了城堡之后,这道长堤逐渐失去了防洪作用,居民在堤两旁开始修建房屋,逐渐把长堤街变成了一条与汉正街平行的街道,但比汉正街还长了800多米。
我曾经不止一次探访过居住在长堤街上的长者们,他们童年时对长堤街最清楚的记忆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几乎惊人的一致:小时候,长堤街的一天是在马蹄声中开始的——就是马蹄踏着长堤街上的青石板路发出的哒哒声,这是他们小时候听过的最悦耳的声音。当马蹄声传来时,也会紧跟着传来赶马车男人的呐喊——“下河了。”
这时,长堤街上一家又一家的木门就会慢慢打开,妇女们提着家里的马桶走向马车,长堤街的一天开始了。
那时候,没有公共厕所,家里更不可能有卫生间,卫生间的功能全部赋予了马桶,早上那悦耳的马蹄声就是马匹拉着粪车经过的声音,车夫喊的“下河”,就是要家家户户出来倒马桶,如果错过了这趟粪车,马桶就只能自己提到河边去倒了。
到七八十年代以后,长堤街开始修建了公共厕所,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卫生间,“下河”这个词语便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那“下河”的马蹄声远去后不久,就会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这是卖过早的来了,有卖洋糖发糕的,有卖红糖粑粑的,除了这些流动摊贩,卖热干面、面窝、油饼、发糕的固定摊点更多。
长堤街最难忘的午后,一定要是在盛夏时节。吃过午饭后,孩子们马上冲出家门,屋外的沥青路面被骄阳烤得发软,塑料凉鞋经常被粘在路面上,要用力才能拔出来。
这段时间长堤街没有什么人,大人们都不在家,整条街只剩老人和小孩,孩子们要么爬树玩,要么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到下午三、四点钟又会有一批人出现在长堤街上,边走边敲得叮当响的是卖麦芽糖的,一个用完了的牙膏皮子就可以换一坨麦芽糖;敲木棒子的是卖米粉蒸糕的,一分钱一块,有的中间还夹着一点红糖;推着轴承做轮子轰隆隆作响平板小车来的,是卖炸臭干子的、炸藕圆子的;紧接着修绷子床的、磨刀的、给脚盆木桶刷桐油打箍的、挑鸡眼的、补锅的、收头发的就都会出现,整个街道俨然变成一个露天大市场。
到黄昏时分,是长堤街居民挑水的高峰期,那时自来水没有通到家里,只通到了公共自来水房,一分钱两大桶。挑水的人们把扁担架在两个木桶上,然后坐在扁担上排队边等边聊天,从家长里短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聊。
当夏夜来临时,长堤街上的主妇们便会把攒了一天的洗菜水、洗衣服水端出来,泼在门口的地上,给家门口降降温,然后家家户户都搬出竹床躺椅,穿着各式各样的汗衫短裤在竹床上开始吃晚饭。
晚上这一餐是长堤街人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我至今都记得那些竹床上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式:酒糟鱼块、番茄鸡蛋汤、豆米炒腌菜、雪里红炒肉丝、干烧四季豆、烧梅千张筒……时至今日,仍然百吃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