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后雨,横坑清前茶,茶芽日日长,茶叶朝朝查”。这是在广东惠东县白盆珠镇横坑村广为流传的一句客家山歌,歌里唱的,是在惠东西枝江的源头、白盆珠镇的五指嶂下,绿水青山的精妙,孕育出了一方茶韵飘香。
横坑村,以山水取胜,更以茶乡闻名。连日来,这里满目葱茏的春日盛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
进入村里,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远可望高耸入云的五指嶂、鹅公髻,近可触山间淙淙溪水,鸟语花香,山腰和山脚下茶园交错,呈梯田状的茶山一处接着一处,,茶农们在茶海里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娴熟地采茶,一根根娇嫩的绿叶从茶树上被快速采下放进背篓里,云雾在茶山间流动。嫩绿的茶叶,郁郁葱葱的山坡,与茶海中村民们的笑脸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景。
横坑村是惠州市东边的一个客家山村,先民早于明朝万历年间便开始在横坑开荒居住,当时他们从福建安溪附近迁徙过来时,也带来了不离身的高山绿茶种。虽不知可否“成树”,但就是先民们的那一次尝试,才发现,这里的种茶环境甚至要优于安溪,尔后,也就有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横坑茶”。这里种茶、制茶的历史,有记载的也要追溯到400年前了。
或许是地处偏僻,劳作之余,横坑当地人一直都有着以茶会友的习惯。亲朋来了,泡上煮上一壶山泉水,泡上一壶正宗的横坑绿茶,在舌尖弥久不散的清香甘甜中边饮边聊,茶也成了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介绍,依季节不同,横坑茶分为了3个品类:春茶、夏茶(六月子)、秋茶(白露子)。其中,春茶为清明节前所采摘,最为清醇甘香,白露子则有独特的花香味,受到众多茶客的钟爱。
每年清明节前,横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采摘明前茶,白天采茶,晚上制茶、炒茶,而“采下一根嫩芽,喜添一分收入”更是当地人常挂在嘴边的幸福语。
数百年间,除了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外,横坑村大多数村民也靠种植横坑茶提高收入。在横坑,平均每户一年仅茶叶收入就有约5万元。近年来,当地村民正是通过种植茶叶、发展特色产业,走上一条致富之路,“新庵横坑茶”更是获评“广东省茶叶十大品牌”、“惠东十六宝”、一村一品等称号。
横坑茶香飘四方,可要喝出“茶韵”却颇为讲究。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要“一看二闻三品四搅五咽六回味”。
看,是看茶水是否呈绿黄色,泡过的茶叶是否会回青;闻,是端起来先闻一闻;品,是先用舌头轻轻地舔几下;搅,是泯一口在嘴里停留一会儿,用舌头轻搅;咽,是慢慢咽下;回味,则是喝下后张嘴深吸一口气,再闭上嘴慢慢呼气,享受其清纯甘美之味。
如此“茶韵”,品已不易,制作起来也甚是复杂。
茶采回来后,先及时在阴凉处晾干,之后放在茶锅里杀青,接着在竹席上搓青。杀青时间虽只有短短15分钟,但非常关键,火候少了,制作出来的茶有茶青味;火候过了,又有焦味。
杀青的茶叶晾干后,先放在茶锅里初炒,而后放在簸箕上晾凉,冷却后再炒干,炒干后再放在簸箕上晾凉,如此反复,才能进入最后一道工序——升火。
升火火候要适中,火候不够或是过了都会影响茶的色香味,于是,这一阶段是最考验制茶者耐性的环节,只有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制出好茶。
古往今来,国人饮茶风俗从未间断。
喝茶一事,可雅可俗。风雅茶人,总会在品味佳茗时触生诸多感慨。
苦尽甘来,是品茶滋味,亦是人生之味。
投一把青叶,感叹岁月如梦犹在;注一汪清泉,寻味浮生千姿百态。
若能有此番心境,不如暂且退避繁华,趁着暮春三月,到横坑走上一遭,泡上半盏横坑清茶,换一颗清净之心,分清缭乱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