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The Wire网站3月17日文章,原题:一次跨境之旅彰显尼泊尔与中国的深厚联系在1792年清军平定廓尔喀之役的地图上,(尼泊尔)拉苏瓦加迪口岸(中国一侧为吉隆口岸)被称为“热索桥”,尘土飞扬是这里的常态。2015年的地震进一步破坏了当地脆弱的地质环境,山体滑坡时有发生。
脆弱的地质条件并没有阻碍拉苏瓦县变成一个建筑工程中心。在靠近中尼边境的尼泊尔蒂穆尔村,中国一家国有建筑集团计划斥资1.24亿元人民币,在这里建设陆地口岸(建筑)并移交尼方使用,当地土地价格已经大涨。在拉苏瓦加迪口岸,中国人正在建造一座新的“友谊桥”,以取代地震后安装的简易桥。河流的流水声被淹没在挖掘机、推土机和钻机发出的轰鸣声中。卡车排起绵延数公里的长队,等待过境进入中国。“有时不得不等待数天”,我的司机克里什纳对我说。
我们一行7人跨过中尼边界。当我们通过简易桥时,尼中两国之间的差异从未如此明显。尼泊尔一侧尘土飞扬,中国一侧则到处呈现出混凝土建筑的有序与时尚。(吉隆口岸的)出入境中心和货运站是在(2015年)地震后新建的。“中国人有能力建造他们想建的任何东西”,克里什纳说。
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尼泊尔武装警察官员告诉中方出入境工作人员,我们一行人都要去(中国一侧)“购物”。
我迈出在中国的最初几步,眼前的空间变化令我惊叹不已。尼泊尔的尘土和嘈杂似乎已成遥远往事。崎岖不平的山丘一直是尼泊尔公路车祸频发的祸根,但在中国这边,人类工程已经把它们驯服了。出入境大楼后面是一幢三层建筑,底层的百货商店以批发价出售从蚊香到拉萨啤酒在内的各式商品,还有提供中尼两国美食的餐馆。
与我同行的一名尼海关官员在这里购买了核桃、罐装果汁、面条和一些我不认识的商品。就在我们准备返回时,克里什纳突然跑进一家商店,买了一包20卷装的卫生纸。“这里卖的便宜得多”,他说。我们所有人开始比较商品的价格。那包核桃的售价仅为400尼泊尔卢比(约合22元人民币),便宜得近乎不要钱;啤酒也是如此,每听仅100尼泊尔卢比。当我们走进出境大厅时,这次短暂的中国之旅告一段落。走出大厅,我们戴上口罩。穿过那座桥,我们就将回到尘土飞扬的尼泊尔。(作者阿米什·拉吉·穆尔米,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