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朴素、得体,总体来说让人更加向往,其它地方的人都没有如此纯洁的灵魂,必须喜爱并且尊敬这个国家。”这句话出自《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作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天才级别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言行一直备受关注。
1921年,42岁的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的通讯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一个消息放出来不到1小时全世界都听见。爱因斯坦第二年才知道自己所获荣誉,当时他正坐在去往上海的船上。
爱因斯坦到处访问,去了美国,举行了4次相对论讲演;去了德国、新加坡,也定下了来到东亚后的目标,要么是中国,要么是日本。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早就对爱因斯坦发出了热情邀请,希望这位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能来中国讲学,带动国内科学风潮。
但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学者希望爱因斯坦将东亚第一站定在中国,爱因斯坦却还是选择了日本。1922年12月13日,爱因斯坦到了上海,但他只把这里当做一个休息点,第二天他就登船离开去了日本的神户,并且辗转日本8个城市讲演。
至于没有在中国多停留的原因,爱因斯坦解释说正值冬天,中国国内的冬季气温比日本高一些,所以他先去日本,预计待1个月,之后再来中国。后来的结果是爱因斯坦将大量时间留给了日本,待了43天后才坐船再一次来上海,两天后又挥挥手走了。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曾经多次写信与爱因斯坦沟通,他心里很清楚,一个科学界的标杆人物能带来怎样的效应价值。他表示,可以全盘负责爱因斯坦的吃穿住宿,并提供每月一千元的资金补助。
爱因斯坦就这个数额发表了意见,他希望“1000”后面跟的是美元单位而不是中元单位。蔡元培只好四处去拉人投钱,与此同时,日本出手大方让爱因斯坦十分惊喜,不仅支付了各项杂费2000英镑,爱因斯坦的作品出版也会按每千字10英镑计费。
甚至爱因斯坦妻子的开支,包括买买买,也全部由日本承包了。爱因斯坦一到日本就受到人们夹道欢迎,在他的影响下,无数日本青少年点燃了对科学的热爱,这些人后来在国际上摘得不少科学奖项,日本称之为“爱因斯坦效应”。
至于爱因斯坦第二次到上海,是因为接受过上海人帮助的犹太人,向他发出了邀请。原本蔡元培在那边积极筹钱,爱因斯坦可能以为他筹不到,所以写信表示原定的来华计划可能要取消了,蔡元培不肯放弃,回信希望爱因斯坦能遵守先前诺言。
爱因斯坦的确遵守了诺言,但他依旧没有多待,他在上海停留的日子,跟在日本停留的时长相比,实在短得可怜。当时蔡元培很失望,他无从得知爱因斯坦为何这样选择,直到百年后一本《爱因斯坦旅行日记》面世,人们看到了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评价。
“中国人无法被训练得具备逻辑思考能力,他们尤其没有数学的天赋。”
“一个怪异的,类畜的民族......比起人类他们更像是机器。”
“我真不明白中国女人有什么魅力能让中国男人无法抵抗,以至于他们后代数量这样多。”
“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长椅上,而是像欧洲人去树林如厕时般蹲下,安静又拘谨。即使是孩子都迟钝无神。”
“如果这些中国人全部挤掉其他种族,那真是可惜。对我们来说,光是想到都感觉难以言喻的凄凉。”
爱因斯坦当时可能是随便逛了下,然后将自己的看法写下来。短短两天的停留自然无法让爱因斯坦彻底了解某个民族,但他竟然就此作出结论,负责整理翻译这本《旅行日记》的加州理工资深编辑罗森也忍不住说:“他关于中国人的评论部分让人震惊,且很不愉快。”
罗森说,爱因斯坦的言论,表现出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尤其是认为中国人将取代世界其他种族的那一句。在不少人看来,爱因斯坦的问题不在于他给当时的中国人打低分,而是他只凭短暂接触就作出如此轻率的结论,让人愤怒。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些话的的确确是存在歧视的。可以说爱因斯坦不是完人,也可以说爱因斯坦受到时代思维的限制,但没必要因此为爱因斯坦洗白,也没必要在意他的观点,当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起来,任何偏见都无法成为主流真理,即使说这些话的人叫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