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头道路旁高耸的峭壁上镌刻着的两个鲜红大字——“实干”。
群山起伏,乱石林立,西畴县9个乡镇多数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便是盘绕在悬崖峭壁上的崎岖山路,它就像一条绳索,死死捆住了人们跋涉的腿脚。岩头村,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前的岩头村,“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因山高坡陡不通路,村里的姑娘都外嫁他乡,娶进家的媳妇也留不住。出村下山的那条羊肠小道上,村民抬猪出去卖时,猪曾滑落摔死;赶牛出山时,牛曾滚落山崖;往来这条路挑水吃,一趟得几个钟头。
打开山路走出大山,维系着大山深处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热切梦想。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带着15户村民,历时12年,在这片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劈出了4米宽的进村路,他也因此有了“当代愚公”的美誉。
在“实干”崖壁下,记者遇见了正在开展“西畴精神”现场教学授课的李华明。“有人和我打赌:你要是能把这条路修通,我拿手板心煎蛋给你吃!我心里暗暗发狠:只有修路,才有出路!”面对来自丘北县者曰中心小学的100多位教师,授课的李华明并不怯场。
“为了在岩壁上打炮眼,放进膨胀剂,慢慢把石头撑裂,大家只能找一条粗绳,一头拴在腰杆上,另一头拴在大岩子上面的树桩上,就像打秋千一样。”回顾过往的点点滴滴与艰辛,李华明说得很动情。
在随后的采访中,李华明对过往讲得少了,对未来谈得更多了。打通了出村“最后一公里”,还要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让人能走出去,也能走回来,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这是他眼下最关心的事。
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近两年,岩头村的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先后引进了500头生猪代养点和1.5万羽规模的乌骨鸡养殖合作社等项目。
李华明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引进500头生猪代养点至今两年,已有12万元的场地租金;乌骨鸡已出栏2次、8000多只,两年下来有3.2万元的场地租金。“生猪养殖门槛高,暂时没办法,但乌骨鸡养殖项目,我们可以下一些功夫。”李华明说,获得租金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学会一门养殖技术,未来可以自己扩大规模发展。
眼下,李华明与村民正在谋划一个新项目——开办“最后一公里”农家饭庄,为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西畴精神”的学员提供就餐场所。岩头村中心是一块难得的“巴掌地”,作为全县重要的“西畴精神”现场参观点,“最后一公里”展览馆场馆正在这里抓紧建设。
“把客人留住,只要能用一餐饭,对于村里的收入也是一个大进项。”李华明估计每年也得有上万人次走进岩头村。
除了开办农家乐,李华明还谋划着邀请县里有名的中药材致富带头人程敦儒来村里“把脉”指导,尝试种植苦参等中药材。“这样村里的产业能实现短长结合。”李华明说。
用双手在茫茫石漠上开辟的新路,总会给人带来美好向往,一路洒满阳光。17年前,李华明凿出山路,是为了把贫困从岩头村赶走;17年后,他带领大家修通致富路,是为了“让小康进来”。一路走来,不变的是李华明的一颗初心:“村子虽然长在崖石上,但我爱我的家乡。”
本报记者 张文峰 张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