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境内,原名嘎仙沟军事基地,始建于1969年,占地面积23.4平方公里,耗资27个亿,历时30余载,是中央军委部署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深处构筑的宏伟浩大的国防工程,也是东北最大的军事后勤储备基地。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战略决策,布苏里军事后勤储备基地也就应运而生。20世纪末期,中俄达成友好协议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9年部队撤出军事基地,交付地方看管。2001年,开发改建成为布苏里军事文化旅游景区,2013年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为中国红色旅游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统一战线现场教学基地、呼伦贝尔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满洲里国门党建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大兴安岭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研学实践基地。
中国最大的地下油料库
地下油料库是景区内最壮观的军事旅游景点之一,油料库洞口为“u”形门,具有防火、防水、防原子弹的三防功能。整个油料库全长407米,宽2.5米,高3米,共有三层,工程浩大,是世界罕见的巨型地下油库,该项工程曾获得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军优质奖”。
拥有7个2000吨的巨型油罐、其他大小油罐若干,是两个连的女兵用了长达三年时间焊接而成,有专用的铁路线来连接输油管道,主要用于存储军队机械所需要的全部油料。
窑洞指挥部
窑洞指挥部是当年基地的指挥中心,为半埋式指挥所,它是当年基地建设初期指挥工作人员居住的地方,设有指挥所、弹药库、军工库、办公室、会议室、通讯室、官兵宿舍、食堂等。房舍穹顶靠山,外形具有西北窑洞风格,内部设有火龙、火炕,具有典型的北方取暖特点。
洞内陈设真实地还原了当年部队指挥官兵紧张艰苦的建设和生活场景,仿佛让我们看到当时指挥官兵站在作战沙盘前紧张地商讨作战策略,仿佛还能听到通讯兵电台嘀嘀的发报声。他们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口号激励自己,把青春和汗水乃至鲜血,抛洒在布苏里这片土地上,为了祖国的国防安全,构建了中国北疆最大的军事要塞。
陈列馆
陈列馆主要展示了基地建设的历史背景、艰苦的建设历程和向景区转变的三大主题,共计展示了六七十年代的珍贵展品3000余件,通过陈设,仿佛看到了当年国家和军队“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情景,也可深刻地感受到在那样一个和平年代里,有着这样一群年轻人怀揣着保家卫国理想,走进密林深处,上千名官兵历时30余年苦战,无怨无悔地为国防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汗水。
元帅楼
叶剑英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我党、国家、军队杰出领袖。
元帅楼是一栋二层小楼,叶剑英元帅及国防部、沈阳军区首长们来此地视察时,均居住于此。基地通过老兵的讲述,尽量按照原貌,对此楼进行了重新的改造、修缮,设有叶帅生平事迹展,展示了叶帅的戎马一生。
北国第一哨
位于基地最北端的08哨所,是一座隶属于沈阳军区辖区内布苏里军事基地里的一座营级哨所,是当年我国北方最高级别的哨所,1969年被沈阳军区授予“北国第一哨”荣誉称号。
据老兵回忆,当时施工条件艰苦,在没有道路和运输车辆的情况下,只能靠肩扛手搬来运输施工器材,八九月份裹着大衣睡,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7角8分5,一年之中也吃不上几顿肉,精神生活也十分匮乏,一两个月才能看上一场幕布式的黑白电影,平时只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这种条件下,开发布苏里基地及国防建设的官兵们,为基地建设付出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创造了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布苏里精神。
布苏里军事基地的山洞虽然空空荡荡,也已沉寂多年,但我们坚信,它们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工程。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无上荣光,珍藏了一个时代的红色故事,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拼搏记忆。不论是时代选择了布苏里,还是布苏里选择了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他们的生命已熔铸为布苏里的丰碑,定格于那一段火热的激情岁月;他们注定与这座大山相连,他们的忠诚之心将与祖国腾飞的脉搏一同跳动。这些山洞和那些已成为历史的往事,在召唤着人们珍惜和平的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勇敢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虽经磨难,但志比铁坚,任何困难都打不倒我们,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们向前的步伐!
供稿:中国旅游报整理自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