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以“矮”命名,却成就不凡高度的大桥;这是一座地处大山,却引得世界瞩目的大桥。
▲雾锁矮寨大桥 摄影/清风随影之过客
没错,这是一座因为“对立统一”,而充满哲学思辨的大桥。
它是“矮”的。
因为深藏峡谷之中,这里得名“矮寨”;又因四周皆是巍峨险峻的大山,一度“藏在深闺”,少与外界联结。于发展的版图而言,不论地形还是禀赋,它是“矮”的。
然而,一如“矮”可以托举出“高”,低到尘埃,便有了开出花来的空间与可能。
▲矮寨大桥创造多项世界第一,令世界瞩目。
2007年,开花的机会来了——为了加强与重庆等西部省市的联系,也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湘西的美丽与神秘,吉茶高速的必经之地,矮寨大桥破土动工了。
不是没有过犹豫的。毕竟,在悬崖峭壁间横跨起一座桥梁,设计难,修建起来更难。但是,比“难”更重要的,是不让“矮”继续挡在吉首、湘西、乃至湖南发展之前;是让更多的人摆脱地域与空间的限制,看到更广阔的诗与远方。
哪怕桥面与谷底高差达355米,哪怕岩溶等不良地质多发,哪怕峡谷雾多风大,毅然决然的“路桥湘军”,仍然走进了这里,开始了一场与世界难题的“会面”。
悬索桥中,塔与梁相接是常规做法,可矮寨大桥的索塔位置紧挨着悬崖边。怎么办?设计者大胆创新,把加劲梁与索塔分离,既解决了困难,又减少了对山体的开挖,使桥梁结构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像这样开创性的做法,还有很多。从“轨索滑移法”的研发,把13个月的工期缩短为两个半月;到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增加桥梁的安全性……种种尝试,既突破了地形劣势之“矮”,更走出了前无古人之“高”。
突破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的无限可能——爬雪山、下溶洞,守在深山的“路桥湘军”,建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也建出了湖南人独一无二的开拓精神。
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桥正式通车。
矮与高、劣与优,就这样在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作用之下,实现了“对立统一”。
矮寨大桥,高高地挂在了悬崖之间,也挂在了“中国力量”与“大国重器”之间。
▲吉首德夯苗寨。摄影/卢七星
更多的“对立统一”仍在发生。
这座地处湘西大山深处的大桥,竟获得了大洋彼岸的瞩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称它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
一座联通小小村落的桥,也联通了大大世界。
于是,外面的人走了进来,里面的人走了出去。
山里的孩子,开始去城里接受教育;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学会了一口普通话。
曾经只有鸟儿能飞过的悬崖间,如今走过了越来越多的车与人;曾经守着美景与贫困的村民们,如今过上了开农家乐、办民宿的红火日子。
打通了路的湘西,开始拥抱一个个全新的可能。
而矮寨大桥,作为“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象征实体,也寄托起更多远大于交通的发展内涵。
▲游客在湖南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的步行观光通道上参观。摄影/新华社记者陈泽国
不论是矮寨大桥上,为游客专设的“观光通道”;还是德夯苗寨极具苗族特色的风土人情,一个矮寨特大悬索桥,串联起了德夯大峡谷景区。
仅大桥一个景点,在旅游旺季时日游客量就超万人。2020年,吉首市全年接待游客1692.1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93亿元。
与旅游相连接的,是随即而来的乡村振兴,老百姓们吃上“旅游饭”,村村道路硬化、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在“三高四新”的使命之下,出一份力,发一分光。
而立在那里的矮寨大桥,无声注目着这里的变化,一如湖南人的精神,恒久恒长。
来源:红网
作者:刘艳秋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1/03/17/909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