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明的程度标志着现代社会的成熟程度。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市民的公共意识对于维护公共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市民便是这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由此可见,公民的公共意识标志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需要采取法律、监管等硬手段,也需要宣传教育等软策略,只有软硬兼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公民公共意识的提升,促进国家文明素养的提升。
硬手段是提升公共意识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公民存在整体素质偏低、公共意识有待提高、文明素养不高等问题。旅游破坏景区公共建筑频频被曝出,随手扔垃圾屡见不鲜,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引人反感……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公民的道德水平低下、思想觉悟不够等现状,究其原因是公共文明与现代化治理脱轨,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保障,违规无成本或者成本太低。因此,政府要出台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公共文明融入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中,强化制度和法治观念,提高违规成本,加强监管力度,让规章制度成为公民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推动全民树立良好的公共意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然而,仅仅采用硬手段强制公民提升公共意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法律和监管手段太硬,有时不仅达不到提升市民文明意识的效果,还有可能会造成逆反、抗议心理,难以促进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倘若在硬手段实施的过程中,配以软招数,让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与责任,公共文明的建设岂能不得到良好的促进与发展?
软招数是提升公共意识的灵魂。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人需要公共意识,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功利目的,从公共利益层面上实现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融洽协调。要想真正提升公民的公共道德意识,就需要加大宣传教育等软招数从思想意识层面提升公民的道德规范。张贴文明用语、悬挂文明横幅、宣传文明礼仪传统文化等形式的宣传方式,让市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文明价值观,唤起公民的公共文明意识,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公民的公共意识不能凭借一己之力,既需要法律规章等硬手段为其保驾护航,也需要宣传教育等软招数助推思想观念的提升,软硬兼施,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作者:何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