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的地球,陆地的面积只占有29%,其余剩下的便是海洋的面积,并且陆地并不是集中在一起,而是没有规则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人类生活的地方所占这个地球的位置并不多,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人类的目光注意到了海洋。
随着人类的发展,城市在扩张,山川河流海洋已不能再阻碍城市向外蔓延的脚步,于是桥这个特殊产物出现了。
它的出现给予了我们便捷,不但节约了我们的时间,而且也避免了海上旅途的危险。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架架划时代意义的桥梁逐渐涌现。
港珠澳大桥更是桥中难以超越的高山,它连接了三地的繁荣,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笔者认为去了珠海,应该要去瞧瞧这座伟大的建筑。
当备受关注的桥遇上备受关注的人,也必然会引发备受关注的事件,故莫言在此留下的一题词也饱受争议。
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缘由
建造港珠澳大桥有很强的政治原因,为了适应当时的国情,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化解多年来香港澳门远离故国带来的隔阂,便推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
港珠澳大桥的雏形是伶仃大桥,修建伶仃大桥的目的是为了连接香港与珠海。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澳门与中国内地虽然在不断完善陆地运输通道,但在海上因为伶仃洋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阻隔限制了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的交通联系。
20世纪90年代末,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于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认为建设将港珠澳三地连接的跨海通道十分有必要,如果建成,这其中带来的便利必然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儿,发现这其中的优势,以此来到这儿寻找商机,那么香港的经济将会找到新的生机。
同时也为了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紧密联系,于是三地政府便一起合作,共同建造这一大型跨海通道。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设计之初,大家为其设定的使用寿命是一百二十年,总投资金额约1200亿元人民币。
建造此桥的不但意义巨大,难度也与其不相上下,对于当时的修桥技术来说,仍有许多难以攻克的难题,于是用了大概六年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2009年12月开工建设,筹备和建设前后所花费的时间长达十五年,终于在2018年10月开通营运。
大桥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也遵循了了当时的政治方针,大桥主体工程由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组建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由主体连接到三地口岸的连接线由各自政府分别建设和运营。
大桥的主体工程比较复杂,它是由桥梁、人工岛屿和海中隧道组成的,总长度大约为29.6公里,在陆路交通系统中隧道到是十分常见,然而在海路交通系统中的隧道却十分少见。
而这之中就有一条穿越伶仃航道和铜鼓西航道段约6.7公里的隧道,为了修建这个海中隧道,在其东、西两端各修建了一个海中人工岛,分别命名蓝海豚岛和白海豚岛,设计呈现出一种对称的感觉,犹如一只贝壳,在大海中熠熠生辉。
剩余的路段大约有22.9公里,修建的都是桥梁,这些桥梁分别是有寓意三地同心的“中国结”青州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豚塔”江海桥,以及扬帆起航的“风帆塔”九洲桥三座通航斜拉桥。
珠澳口岸也建造了人工岛,人工岛的总面积为208.87公顷,共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珠海公路口岸管理区,占地面积为107.33公顷、澳门口岸管理区,占地面积为71.61公顷、大桥管理区,占地面积为29.93公顷,口岸由各自政府独立管辖。
13.4公里的珠海连接线衔接珠海公路口岸与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月环至南屏支线延长线,将大桥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络;澳门连接线从澳门口岸以桥梁方式接入澳门填海新区,从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出现在这里。
莫言留下题词
由于是三地政府合力共同修建的,所以港珠澳大桥融合了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元素,也映射出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文化,同时这座世纪工程的完工,也见证了粤港澳三地政府想共同促进发展的意愿。
其中,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和九洲航道桥一一展现了中国结、三只中华白海豚以及帆船的形象。
东西人工岛建筑风格借鉴了岭南建筑的风格,修建了“柱廊”“骑楼”等建筑物,使用航拍机俯视人工岛时可见这些建筑组成了“中”与“华”的字样,流露出浓浓的中国气息。
东西人工岛各自有修建了青铜鼎桥头堡,以中国传统的浮雕手法刻画了“海底绣花”“筑岛奇迹”“蛟龙出海”“梦圆伶仃”四个故事,记录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历程。
东西人工岛上都设计了一个大台阶,它从底部向高处延伸,并修建了电梯,当游客登上电梯后可以随着电梯的上升或下降,在不同的高处看海豚的栖息地、看大海的波涛浪花、看日出日落等海面景象。
这人文与自然景观汇集的地方,自然会迎来无数观看的游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文学家莫言。
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为主题,围绕着他的故乡高密展开,风格不同于以往中国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股股朴素的感觉,又有一种读聊斋的感觉,书中赋予了动物思想,但是却又没有聊斋中的阴森感,只是描述了苦难的生活,但是又给人一种希望,仿佛身在黑暗中,但是心却在光明,读他的文章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2017年12月17日莫言到广州珠海参加金砖国家文化论坛,闲暇之余便登上了这座长达50多公里的港珠澳大桥。
可能因为莫言当过兵,也经历过中国最苦难的日子,所以登上这个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地方,不由想到了1956年伟人登上武汉大桥时所作的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中的那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大桥是新中国刚成立后修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于是留下了一题词“一桥飞架东西,三地连成一体”来描述港珠澳大桥。然而此题词却引来多方议论。
题词饱受争议
目前,笔者听到这几种说法,一是因为莫言所提之词过于平庸,有仿先人之意,却无先人磅礴的气势,不符文学家的身份;二是认为莫言没有资格为港珠澳大桥题词。
笔者曾读过莫言的书,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朴素,这是他的风格,与身份无关。记得小时候学课文的时候常常读到某某游记,只不过有感而发一下当时的感受,怎会跟身份挂上钩,难道世界不是平等的吗?难道我们又要倒回以往,回到人分等级的时候了吗?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伟大的事物,就如港珠澳大桥,尽管我们修建它时面临重重困难,遇到许多当时难以攻克的难题,耗时十多年,才建成了这众桥中的“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奇迹之一。
它诞生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需要它,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它的本质是平凡的,只是因为它建造于特殊的地方,采用了高超的技术,于是它便有了不平凡的地方。
小结: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也不同,于是描述更是千变万化。有人喜爱繁华,便会用华丽的辞藻去描述它,有人处事淡泊,便会用朴实的言语去表达它。
虽然世界从不缺少伟大的事物,但是依旧物以稀为贵,因此伟大的事物总是更加受人瞩目,在其身上发生的事情也会受到各方的讨论,虽然会众说纷纭,但是希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