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伊始,铜罐驿古镇又火了。火起来的原因是因其浓郁的怀旧情结所致,而真正让游客们趋之若鹜的,是那放在每一个重庆人小时候都能“对号入座”的童年记忆。 趁着春光正好,记者特地前往这里打卡。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实习生 张力 摄影报道
1开往春天的列车
2月28日,阴天,体感温度10℃—13℃。
尽管天气阴冷,时不时吹着冷风,也挡不住市民坐5612次绿皮火车去铜罐驿古镇打卡的热情。每天只有一班的5612次列车,上午9:58首发重庆站(菜园坝站),在重庆站上车,4元钱车费就能到铜罐驿。
铜罐驿位于长江北岸,九龙坡南部,成渝铁路、襄渝铁路在此过境并设站,长江客货轮在此码头停靠。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人声鼎沸的水码头。这些年,随着成渝铁路的逐渐淡出,铜罐驿仿佛成了被时光凝固住的地方,和电影里出自同一个年代的房子、被时代忘记的古镇、有西方元素的教堂,以及那味道深入人心的镇上小炒。
清晨的菜园坝火车站,绿皮火车刚好进站,一大群乘客拎着大包小包,就朝着火车奔了过去。
9:40走进重庆站(菜园坝站),5612次列车正在检票。记者向站在5号车厢门口的乘务员检票时发出感叹:“为啥子嘞么多去铜罐驿的人?”
乘务员随后向记者介绍道,这些天去铜罐驿的乘客多的时候有130-140人,少的时候也有30多个人。他们大都是去感受铜罐驿不一样的春天。
2绿皮火车的记忆
一位去铜罐驿的刘先生笑笑:“这开往春天的列车,铜罐驿现在成网红地点了,去打打卡。”上了列车,一位年近六十、背着书包的大爷拿着手机在车厢内不停地拍照拍视频,“老火车站要拆了,绿皮火车即将消失了。”
从沙坪坝专门赶来坐火车的张大爷语气中
透露着些许失落,不过他还是兴致勃勃地买了张去铜罐驿的车票,想要在绿皮火车消失之前再坐一次,来一波回忆杀,感怀属于他们的青春时代。
“我深深的记得,那时候坐绿皮火车的人特别多,人挤人,座位上、座位下,甚至行李架上都能睡人,只要是有点空间都被行李和人占满了,根本没办法移动一步。”张大爷一边说着当初的经历,一边不停地拍照和录像,记录自己几十年后再次坐上绿皮火车的美好时光。
听到张大爷的诉说,对面的杜阿姨坐不住了,深有体地说:“哎哟,那时候的经历现在想想都还有点害怕,一上车就不敢喝水吃东西,因为根本没办法从过道挤去上厕所,一憋就是一天多,难受啊!”杜阿姨这次特地从渝北过来坐绿皮火车,想让孙子在绿皮火车消失之前体验一下,看一看,有个难得的经历。
绿皮火车充斥着一代人的记忆,乘客有当地的原住民,也有去旅游的游客,他们不约而同上了同一辆车。车上,承载着小一辈孩子们的好奇心。伴随着卡兹卡兹的声音、“呜呜呜”的汽笛声,火车渐渐驶近,又渐渐远去。
3似曾相识的古镇
老铜罐这座千年古镇,曾是重庆三大水驿站。昔日,老街船只飞渡、商贾云集、人头攒动。现如今只剩8户人家,共11人在此居住。
当地居民谢婆婆称,自己在此居住20多年了,但却不清楚古镇的历史,“只晓得是水码头,以前闹热得很。”
倒是游客,充当起古镇的导游来。
一位爱好历史的游客告知大家,“这里是明末清初时期修建的水驿站,是当时供经营水运的商贾、码头工人歇脚的地方。”
记者看到,古镇街道全部由宽大的石板铺设而成,主道路的石板看上去整整齐齐且有年代感。而有些道路边缘的石板已经布满青苔,石缝间小草丛生,居民谢婆婆说起自己门前的石板路还有些自豪,“我屋头前面的石板路好走得很,没得杂草,我经常清理到的。”
沿着老街向前走,两边坐落着砖木结构的老房屋。很多已经成了危房,被拉上了警戒线,提醒游客与之保持距离。
走到老街的尽头,是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原铜罐乡政府办公楼,呈凹字形平面布局,3层砖石结构。建筑在有限的山地地形条件下争取空间,一层做吊层处理,平街层通过过街楼的形式形成后院入口。二、三层外墙为青砖面,墙面开设有花砖砌成的采光通风窗,颇有复古风味。
4感受乡野的味道
从原铜罐乡政府办公楼旁边的小路下去,视野瞬间开阔,是油菜花开、沙粒细软、江面平静的平滩。浓郁的油菜花香引得不少游客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与其他地方的油菜花不同的是,这里的油菜花毗邻长江,还能近距离地接触沙滩,引得不少市民前来感受别样的惬意。
“小时候就住在长江边,我特别喜欢长江,江风拂面,就有一种妈妈还在的味道。”专程从沙坪坝驱车前来的市民赵鸿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和妈妈住在长江边。那会儿,推门就能见到长江。如今,妈妈离开自己了,唯独这吹面不寒的江风,能让自己怀念起妈妈的味道。
也许,每个人来这里,都有他自己的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铜罐驿似乎都能给到你想要的答案。
铜罐驿古镇虽然不大,几十分钟就能游完。但是在这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这里感受慢时光,看看临江的老屋、整齐光滑的青石板路,也是对繁华都市中浮躁心灵的治愈。
每年春天开始,铜罐驿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打卡旅游,看风景、怀旧、吹江风。也许这种属于重庆人内心的独特记忆,只有生活在长江边的人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