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吊脚楼、“回”字街、大宅门……走进丰盛古镇,便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回归到古朴的宁静。位于巴南区东北部的丰盛镇,在明末至民初,曾是重庆通往贵州陆路交通的中转站,当时,丰盛镇商贾云集,贸易发达,街道繁华,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了独特的古镇风韵和文化遗产。
去年,丰盛古镇共吸引游客139万人次,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究竟有着怎样的厚重历史和风土人情?
2月26日,人民网重庆发布、上游新闻、视界网、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等多路记者走进丰盛古镇,为你揭晓丰盛古镇的十二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
“各位居民请注意,安全常识要牢记,防火防盗防诈骗,共建和谐新丰盛。”夜半的古镇,一阵吆喝声打破寂静,从青石板路的远处传来。一截竹竿、一面铜锣、一声吆喝,打更人这个古老的职业在这里被保留下来。
挑起的屋檐下,红灯笼高挂,为打更人照亮道路,一块块青石板无规则地拼接,穿插于古镇之中。子时,是一天劳作的结束,也是古镇新一天的开始。
丑时(01时至03时)
打更人的休息,伴随着邹记酒坊灯光的亮起。作为酒坊的第五代传人,每天这个时候,邹开军就要开始蒸煮粮食,等浸泡的粮食充分吸水后捞出,拌入酒曲,放入蒸锅蒸煮。800斤高粱,经过15天的制作,将产出200余斤纯正的烤酒。
从8岁开始学习,17岁正式上手,浸泡粮食、蒸煮粮食、晾堂晒粮、窖池发酵、蒸酒装坛,这些步骤,邹开军早已得心应手。每个月,这间酒坊都会消耗10吨高粱,酒香从一间小屋,飘满整条街道。
寅时(03时至05时)
寅时,日与夜的交替之际。古镇不远处的街村,一间土面加工作坊开始了劳作。揉面、醒面、切面、晾面,这是店主邓正明一天的工作。店里制作的土面不愁销售渠道,因为这间作坊还是整个村的电商扶贫示范点,去年与邮政的合作,让这里成为村民经常光顾的地方。网上接取订单后,村民会将自家的农产品拿到这里,从这里寄送给买家。这间小小的作坊成为帮助村民增收的连接点,作坊生产的手工土面也通过这种方式走向天南地北。
卯时(05时至07时)
夜悄悄散去,太阳初升起。古镇一角,路灯下,早起的老人手持报纸,细细品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从一旁走过,他们的目的地是古镇旁的涌泉书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清晨的古镇,没有喧嚣,只有孩子们的朗读声环绕山间,涌泉书院中,院长莫英茂正带着孩子们朗读诗歌。
2017年,莫英茂筹办起“涌泉书院”,上万册藏书涵盖农业、文学、历史等多个大类,书院中的书屋都为免费阅读公益性书屋,面向村民免费开放。这里不仅仅是孩子们收获知识的好地方,还是当地村民日常文化生活的好去处。
辰时( 07时至09时)
“老板,来碗豆花。”一缕缕青烟从古镇升起,不少人家开始烧柴做饭,这里的居民还保持着旱码头的特点,早食豆花。
圆滚滚之豆,黄澄澄之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家豆花聚一乡客。泡豆子、磨豆子、烧豆浆,多个小时的努力换来客满堂,一碗精致的豆花下肚,丰盛人的一天开始了。
巳时(09时至11时)
街口,随着欢快的腰鼓声响起,一支整齐的队伍走进古镇,丰盛镇特有的莲萧、腰鼓表演吸引了两旁的居民和游客围观。
春节、端午、中秋、结婚、祝寿、满月(红蛋酒)和每年的观音会是古镇居民主要的庆典节日,连萧舞、腰鼓舞、秧歌舞、吹打乐、山歌、抽数说唱等文艺节目让前来古镇的游客大饱眼福,打糍粑、做糖画等好看又好吃的项目更是吸引不少游客参与其中。
午时(11时至13时)
“15岁那年,我参加了女青年会办的免费妇女识字班,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位共产党员杨老师,从此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心中萌芽……”一间茶馆内,92岁高龄的老党员、原川东游击队交通员李玉珍为街坊邻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的一生在党的指引下不断成长,在党的关怀下安详晚年,她始终坚信,共产党人会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李奶奶的故事让我十分感触,通过她的讲述,我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厦门理工学院大二学生蓝岚说,自己在学校负责学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听了今天这堂特殊的课,希望自己也能在不久后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共产党员,以李玉珍为榜样,为党发光发热,做出贡献。
未时(13时至15时)
杆秤,人类发明的各种衡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它的制作工艺古老且沿用至今。手工杆秤的制作技艺在丰盛已经传承五代。
大钩子秤一般选择楠木,中小号的秤多使用柞栎木、红木等材料,无结疤、无开裂,木料要经阴干一年以上,从选择木料,到刨杆秤,再到定“叼口”……十余道工序下来,一杆最简单的秤制作出来,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以带有星点和锥度的木杆或金属杆为主体,并配有砣(砝码)、砣绳和秤盘(或秤钩),在电子秤已广泛应用于商业计量的今天,传统杆秤仍有一定的群众市场。
申时(15时至17时)
一勺糖浆浇灌,均匀地洒在炸好的胡豆上,再经过摊凉,麻辣酥脆香的刘家四合胡豆就制作完成。作为巴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颗胡豆背后的传承至今已有百年。
从明末清初一家专营糖果制品的商铺开始,刘家四合胡豆杂糖制作技艺包括了手工胡豆、芝麻酥、怪味花生、花生沾、鱼皮花生等在内的多种传统杂糖。
第六代传人刘翰文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从2015年响应国家“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号召,先后在淘宝、微店、拼多多和抖音等4个平台开设线上门店。2019年,凭着家传的技艺,刘家四合胡豆年产值突破500万,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20个就业岗位。
酉时(17时至19时)
福寿街和十字街组成古镇“回字”型街巷空间,1000余米长的街道用条石铺成或不规则石材镶筑,青瓦、粉墙、栗色门窗构筑起古朴的丰盛古镇。
每家每户的厨房中,各种食材穿插,包一颗汤圆,切一块腊肉,日落后的古镇,每一间房屋里都藏着自家的美食与团聚的幸福。
戌时
饭后,是镇上居民的悠闲时光。而镇里唯一的铁匠铺还亮着火光,“叮~叮~”的敲打声从铺子里传出,打铁,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仍在古镇延续。
将需要锻打的铁器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另一只手不时翻动铁料,每一次敲打,火光四射。
这间不大的铺子是镇上唯一的铁匠铺,熊师傅是主力,妻子打下手,铺子里放满了锄头、镰刀等农具,古镇周边村民使用的铁器都出自于他们俩之手。
亥时(21时至23时)
夜深,古镇里零散的灯光,有一盏必定属于彭氏火烤豆干的作坊。区别于传统的卤制豆干和烟熏豆干,火烤豆干采用农村常用的包谷胡燃烧后进行明火烤制而成。
火烤豆干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经过井水浸泡、磨浆、烧浆点浆、加料、切片成型、火烤等环节,只有烤制步骤,并没有具体的烤制要求,所以经验就尤为重要。这一技艺也被列入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一座古镇,十二时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一人一景,都是传承千年却又融入当下的众生相。这座斑驳却又鲜活的古镇安静地矗立在这里,等你来探索它的故事,感受这份独有的人间烟火气。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冯锐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