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如画,岁月如歌,自首届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至今58年来,哈尔滨人把冰雕雪塑融进城市灵魂,把冰雪文化揉进城市脉动,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一幅幅纯美的冰雪印记。
至3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日报社主办,哈尔滨市安全生产协会、哈尔滨新闻网、黑龙江省民俗摄影协会、哈尔滨摄影家协会、哈尔滨市侨联摄影协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影像艺术系共同承办——“为冬奥会加油为新时代中国喝彩——魅力冰雪”摄影大赛征稿圆满结束。
本次大赛征稿活动自2020年11月1日启动,至2021年2月28日截止历时120天。征稿活动得到了龙江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期间共收到来自700余名摄影爱好者的1万余幅摄影作品。摄影爱好者们用镜头捕捉童话般的美丽瞬间,呈现了北国风光的波澜壮阔、冰雪运动的激情无限、冰晶雪凝的晶莹剔透、冰雪世界的异彩纷呈,从万余个视角让“冰雪之美”跃然屏上,一幅幅图片无不蕴含着北国摄影人对冰雪的无限热爱。
下面,让我们一同开启由本届大赛组委会推出的“冰雪文化58载岁月如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影像视频作品面纱,欣赏在三万余幅作品中选出的100幅2021年哈尔滨这个冬天的冰雪摄影作品。
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大型组图的运用,更充分的对系列专题作品的表达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注释。具有设计性的精心挑选下,从群组冰建筑的组合到独立冰雪作品的形态表现,充分表达了冰雪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力量。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这是冰雪大世界最为壮观的时刻!
作者以“22.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九个红色大字为前景,以“雪国列车区”为中景,以天际一抹夕阳为远景,使人造与自然美景相映相融!作品构图玲珑小巧,画面唯美,天人合一。
用航拍俯视冰雪大世界,照片中大世界华灯初上,与蓝色的冰雪形成鲜明的对比。天空中未落下的夕阳与点点光芒呼应,给画面带来一丝丝暖意,将观者带入如梦似幻的冰雪世界。
航拍视角下的冰雪大世界,更具整体性。夜幕拉开,华灯初上,色光给予冰建筑更瑰丽的美感。画面的结构关系取决于航拍时对角度的把握,该幅作品的整体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均衡,明暗对比之中,高光与暗部的层次皆有表现。
冰建筑是冰雪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冰雪艺术表现的主要载体,对于冰建筑的拍摄,基本是以结构形态与色彩表现为主。该幅作品充分利用现场光线,平衡了色彩关系,使画面整体感加强。通过稳定的构图,增加视觉感受,色彩对比与明暗反差适中,更好的表现了冰建筑的质感特点。
影像对于客观景物的二次解构,再次使画面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各种形态的空间关系在适当的摄取角度中得到更充分的表现。高低错落,远近透视,使画面的视觉感受更加丰富。运用对称型构成,画面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各种结构形态下直线与曲线的组合使画面的整体感得到加强。
色彩、明暗、线条等元素的运用,都会在视觉感受上起到一定的表现作用。该作品,冷暖对比强烈,通过色彩的比对,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两种不同视角、不同风格的画面表现,加强了视觉对比性。通过对比,呈现了冰雕艺术的多样性。
此照片光影效果好、层次空间立体感强烈,尤其在展现华夏神龙"光影的曲线与光影的直线对比上,表现出华夏神龙的精神气派。全景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受。在侧逆光的照射下,大型雪雕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结构和空间表现,丰富的光影变化也增添了更多的画面可读性。画面中散落的人物群体,形成高低与分散的平构关系,和画面主体形成鲜明对比,更有雪雕之大视觉震撼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
冬日暖阳的照射,使雪雕在冷色调背景下产生一种融融暖意,硕大的雪雕,横担在广场上,产生一种幽静沉稳之感。大面积的受光面,使雪的质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阴影产生的轮廓与线条,更好的突出了局部的结构关系和细节表现。
蔚蓝的画卷上华夏神龙盘地而起,气势恢宏。光影映射的白色指引线隐约地指向远处精致的城堡和雪地上的行人……摄影师巧妙地结合了水平线构图法和引导线构图法,由主雪雕、雪建筑与地平线直线光影成三角几何构成,使得整个画面舒展而有层次。同时以较浅的景深突出了神龙这一代表在党的带领下复兴繁荣的祖国的主体,整体构成具有时代内涵,更彰显华夏神龙复兴之梦和美好未来。
对称式构图,使线条与形状产生更好的视觉引导,趣味中心更加突出,画面两边的冰雕局部结构互相呼应,从形态结构上与视觉中心的主体产生对比,更好的起到了导向作用。前景中向前延伸的台阶给予更准确的空间表达。
夕阳即将落下,余晖洒落大地,此时的冰建筑刚刚亮起灯光,使得色彩表现极其丰富。高大厚重的冰建筑,通过合理的视角,结构特点表现准确。在准确的曝光下,暗部层次表现丰富,明暗过度细腻,增添了画面美感。整体构成合理,三角形态的布局使画面更加稳定。
大型冰雪建筑是每年的重点表现主题之一,高大的形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更好的表现了先进的冰雕建筑工艺。该作品的拍摄视角极佳,充分表现了主体的整体形态和特征,选取准确的拍摄时机与技巧,使背景与主体色彩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冰建筑因其独特的质感特点,加之富于变化的灯光处理,给予人们更好的视觉体验。对色光的瞬间把握与成熟的可预见性,使得作品的呈现更加精准。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产生形态上的虚实对比,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
极具张力的造型设计,整体强烈的设计感,通过整体与细节的刻画,产生壮丽宏大的视觉感受,整体所表达的思想意境得到升华。右侧入画的人物形态和色彩,给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更具跳跃感。
对称性雪雕设计,用对称性的画面构成加以表现,形成更具形式感的视觉感受。在侧逆光的作用下,使层叠交叉的结构关系更加赋予变化,结构特征明显,表现丰富,整体视觉感受稳定统一。
色彩、明暗、线条等元素的运用,都会在视觉感受上起到一定的表现作用。该作品,冷暖对比强烈,通过色彩的比对,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两种不同视角、不同风格的画面表现,加强了视觉对比性。通过对比,呈现了冰雕艺术的多样性。
框式构成使主体更加突出,这种中空形式的画面表现源自传统摄影时代的滤镜,使主题特征更加突出。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增加了视觉冲击力,更适于集中表现。画面中色彩艳丽,层次丰富,摆脱了纯色滤镜带来的单一形式,使画面表现更加丰富。
冰清玉洁闺房暖,怎耐瘟疫肆虐寒。换下红妆着武装,为民除害情意绵。雕塑的立体形态表现在单幅的摄影作品中,很难充分表现其更加客观丰富的特征。针对同一被摄体进行多视角的创作,则会更好的体现其雪雕造型的优美之处。在逆光情态下,合理的控制曝光,展现了丰富的灰度层次,增加了雪雕质感的表现。
大疫何所惧,新冠何所依;举国皆华佗,神州不可欺。春风几度绿,红花斗艳奇;待到雪化时,万民尽欢欣。物态的客观变化在拍摄时采用不同角度的摄取,产生不同的视觉特性和表达内容。充分体现雪雕艺术的空间变化美感,做到“一步一景”的视觉感受,加之浓郁的光影变化,使作品呈现优美的视觉感受。
绚丽的色彩给予作品更多的变化与节奏,通过原色与补色的合理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采用对称型的构图,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性,在主体结构的空间表现作用下,使画面增加了变化。典型冰建筑的符号性,充分表达了地域性特点。
不同形态与方向性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视觉感受。左右画面间较大的冷暖反差,产生了更好的跳跃性节奏。在俯拍状态下,采用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展现了同一被摄体的两种视觉效应。以构成理念而言,具备了较强的视觉形态特征。
对同一被摄体采用不同的拍摄方向,不同的拍摄时段,不同的色光作用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赏感受。在航拍的视角下,被摄体的整体感与环境交代充分合理,给人以较大的全局观。通过色彩的对比,增加了情景氛围,加大了视觉冲击。
强烈的形态对比与色彩对比,产生了更高的视觉冲击。冰建筑在色光的作用下,其本身的层次表现更加突出,不同的色光作用,体现了更好的结构体态。天空与地面的冷色调,更好的突出了主体。俯视取景的角度,使对称性形态得到充分的表现,浓烈的色彩表达更烘托了冰雪环境中的现场气氛。
以组图形式呈现作品是摄影中的常用手法,其作品中的冷暖、形状、布局关系等元素都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关系,而冰雪的共性特征,又在对比中产生了共性呼应。这种组图的搭配使得更好的表现了冰雪在不同时段、天气、色彩等因素下的光色之美。
冰雕及冰建筑在设计与制作中尽显形态与形式之美,而拍摄者再次从对点、线、面的解构中进行了二度创作,进而使作品在不同色光的作用下,完 美地表达了设计主题,通过影像对比,进一步增加了视觉效果,充分表现了冰雕及冰建筑艺术的独有魅力。
雪雕造型栩栩如生,选择拍摄角度恰到好处,充分表现出了被摄体的整体造型与细节特征,并与远景中的雪建筑形成体积与空间的对比和衬托。在侧光的作用下,雪雕的体积感与线条感明确,增强了轮廓感。
冰冷的雪与温暖的光,静谧的蓝与喧嚣的明黄,一近一远,相互呼应,构成了这和谐而美丽的画面,整个作品给人以温柔和恬静的感受,给人以雪中送炭的满足与幸福,这不正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光明!
景观摄影不是单纯地表达景致,而是更好的表现社会性与人文性。该幅作品中大型雪雕作品与卡通动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雪雕中具备欧亚风格的建筑突显了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色,前景中的卡通动漫形象造型姿态亲昵和谐,相得益彰的表现了温馨浪漫。
文化元素的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传统与现代符号的有机组合产生了强烈的观感效应。卡通动漫形象置于前景,通过不同形态与色彩的搭配,与背景中的巨型雪雕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与跳跃性。
你见过这样的自行车吗?一个轮子还可以在冰面上奔跑。冰雪虽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但是这可难不倒冰雪人家,摄影师把这个二人冰上欢畅骑行的画面定格,让更多的人了解在冰面上也能如何出行!
地标性雕塑在白雪与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优美,增添了韵味。典型性的符号,表明了地方性特色,与画中文字呼应,使表现主题得到充分注释。空间透视表现强烈,产生较好的视觉冲击,加之色彩的对比,使作品的观赏性得到提高。
这一作品采用的是经典的对称构图,巨大的雪人屹立在两座相似的明亮的灯塔之间,配合干净而恰到好处的天空背景的留白,给人以舒适温暖的感受。最妙的便是右下角的两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完美呼应了雪人一只向上抬,一直向下抬的两只手,同时作为陪体衬托了雪人主体的恢弘,更是使得对称的画面多了一丝灵动,可谓一石三鸟。
无色的水结成透明的冰,能工巧匠给了他彩色的梦!作品展现了冰雕赛区的一角,让人感受到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强大,让人领略到五彩缤纷的冰之梦!
巧妙运用自然光与人工光,对同一被摄体进行不同光质的表现,形成光色对比,并产生了不同的层次变化与质感表现。通过视觉特征的差异处理,给予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增添了冰雕独有的魅力。
相同的拍摄角度,不同的摄取时段与光源效果,表现出别样的视觉特征与画面感受。冰雕作品本身的组合造型特点决定了拍摄角度,才能更全面充分地表现其独有的造型特征。该幅作品也是运用了光质与光位的对比,从而产生了更好的视觉表现。
在不同的光源与光位处理下,冰雕本身的质感特点有所不同,从不同的光线角度捕捉细节特征,产生了不同的主题情景。自然光下的冰雕作品通过较低色温的渲染,更显柔和恬静之美,人工光源下多种色光的交互运用,使冰雕增添了神秘气息。
日落黄昏金光染润了冰中的金牛与金童,作者巧妙的运用光线让传统文化增光添彩寓意深长!
大自然赐予哈尔滨这片土地一个圣洁的冬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冰雪一个舞动青春的魂!摄影人常年用相机定格每一个感动的瞬间,冰雪虽融风韵犹在,这就是冰雪摄影作品的魅力,作者同机位同构图表现出两种不同光线下的美,让更多的人了解冰雕的不同形态,让更多人了解哈尔滨不一样的冬天!
一释一道一念之间,信念如此创作如此,两种表现手法同一创作题材,昼日下的冰洁夜月下的绚烂,一个景物两种观感,仿佛的如此美妙!
细节表现是冰雕制作技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不但要注意去冰量,还要在薄如蝉翼的载体上尽显精彩,因此,对拍摄者来说也具有较高的难度。拍摄此类作品,不但要关注于冰雕整体的造型特征,还要着重表现其精彩的细节特征,光线的控制尤为重要。
虎扑鹰扬,龙江曾经的景象,随着禁采禁猎生态保护,苍鹰猛虎再啸山林!作为黑龙江的冰雕比赛怎能缺少这方面创作,做为黑龙江的冰雪摄影人又怎能放过这么好的题材!
画面中,在夜幕之下,一条蜿蜒盘旋的蛟龙从深海腾跃而上,在巨龙的身侧还有一位杵着拐杖的仙人似乎在微笑。摄影者巧妙地利用深色背景来突出摄影主体,加之侧光的运用,使得雕塑不仅显得越发晶莹剔透,还给整个作品赋予了神话一般的迷人色彩,引人遐想。
光线的造型作用是对冰雕表现的重要技法之一,不同色光的作用,使冰雕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通过多年的探索,如今的色光运用在冰雕表现上更加纯熟,这也要求拍摄者对光线与冰雕有着很深刻的理解。该幅作品,使色光与造型表现融合统一,即突出了冰雕造型的符号象征意义,又使光色表达更加绚丽。
简洁的画面构成,使主体更加突出,在不同色光的作用下,使主体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并表现出了冰雕特有的质感特点,透明体的通光特性赋予画面丰富的表现力。合理的景深控制,使远处的都市形态依稀可见,与主体现成虚实对比,更好的烘托了主题情景。
主体醒目,画面突出了代表力量与忠诚的金牛。在构图与景深处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巧妙之处在于摄影师充分利用了光影的结合,给这只金牛披上了斑驳的“外衣”,结合雕塑上的祥云图案,仿佛在向读者讲述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最终迎来光明的故事。
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坐在白雪砌成的“小山包”上,在渐变的天空下,它目视前方,面带微笑。摄影师选择了中心构图法,配合侧光的运用和大景深让这个画面的主角第一时间立体地、清晰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蔚蓝的画面与大熊猫胸前的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抹代表党与革命的红色画龙点睛般地让读者明白了大熊猫所目视前方与嘴角的微笑的深远寓意。
动物形态的表现是每年雪雕作品的必有项目,对动物优美形态的表现也是人们对热爱美好事物的充分表达。在光线的作用下,暗部层次表现丰富,肌理效果表现强烈。通过与背景之间所产生的对比,更好的突出了主体特征。
画面中,两个貔貅雕塑一近一远而形态各异,观者能够十分清晰地感受到雕塑之间的不同正是因为在保证画面和谐的基础上,摄影师在采用顺光的手法的同时借助树枝的暗影突出了雕塑的差异。整个画面向读者传达着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的智慧。
这组作品采用逆光的用光方法,一明一暗地向观者展示了雕刻着冬日玩乐孩童的雪雕,用光方法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立体感,加之较大的景深,使得栩栩如生的雕刻细节清晰呈现出来。
横向宽画幅的运用,一直是环境摄影中较为常用的视觉表现形式之一。在广角镜头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空间效应,加大了透视感,表现出了冰建筑本身的壮丽之美。天边夕阳余晖在天空中投射出的色彩与主体产生对比和呼应,使画面赋予丰富的层次变化。
冰建筑是大型冰雕艺术作品,是拍摄中较难表现的一种题材,在较大的视觉效应下,保证对整体造型特点的表现,还要对结构特征加以雕琢,并能够渲染某种情景,这对拍摄者的技法要求较高,该幅作品较好地做到了这点。
冰雕中镶嵌的人工光源由多年前的点状光源,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技术创新,演变成了现在的线性放射光源,使冰雕建筑的整体感得到进一步加强。落日余晖下侧逆光,使背景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前景主体的曝光控制准确,使之质感表现强烈,由不同色光所代表的结构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落日余晖下,华灯初上,冰雕在各种色光的作用下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该片通过拍摄技法的运用,矫正了镜头的畸变效果,产生更平稳的视觉感受。多种色光的有序组织与运用,使冰雕群体特征与效应得到增强。
此强彼弱此消彼长,刚才还是耀眼的余晖,如今已成褪色的背景,五彩的华灯浸染无色的洁冰,跳动的快门闪耀出七色的飞虹。摄影人在高光与阴影中周旋,冷调和暖调间博弈,才有观者看到的不一样的瞬间!
哈尔滨人是幸福的,每年不出家门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美景,每年都有一座座惟妙惟肖的冰灯作品进入我们视野,每年都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照片进入人们眼帘。拍摄者选择的时间恰当好处,影调色调调节适宜,明暗同框冷暖同幅!
中国好儿郎,襁褓露锋芒;瘟疫消遁去,母子情更长。该组雪雕作品主题鲜明,具有时代特点与事件共性,通过积极正向的表达,反映出乐观坚毅的品格。通过侧逆光与斜测光的比对表现,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雪雕造型特点与质感层次。
根据雪雕的不同造型特点,进行拍摄策划与组合设计,增加画面的比对性,找到被摄体的共性特征,进行整体表现,提高了画面的可读性。采用侧逆光角度进行拍摄,光影所带来的浓郁的层次变化,使作品的视觉感受更加强烈。
此作品选取侧面的拍摄角度将充满寓意的雕塑主体之间的联系完整且清晰地展现出来,很好地传达了雕刻师的所想。画面饱满,具有较强动感。
以静态雪雕建筑作品为主要表现主体,在自然情态下表现出一种天然的静谧之感,增添了文化特性。侧逆光的运用,更好的表现了雪雕的形态结构,明暗对比的作用下,暗部与中间层次丰富,过度细腻,作品整体影调关系和谐统一。
采取斜侧面拍摄,在侧光的作用下,更好地表现了被摄主体的结构关系。准确的曝光,充分的表现出雪雕的强烈质感,加之光影赋予准确的轮廓表现,使画面表现更加丰富。右下角出现的人物,使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故事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蓝天做背景,夕阳当影灯,冰雪搭舞台,大地成影棚。心地宽广创作无限,龙江摄影人战冰斗雪,把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作品展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不一样的北国风光!
落日余晖华灯初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巧妙的瞬间需要摄影人漫长的等待。金色的天空五彩的冰堡,很多人只能通过照片才会欣赏到。摄影人长期的蹲守和多日的等待,才会拍下这理想中的盛景。感谢摄影人给我们带来这些奇幻美景!
每个中国人都有个老天赐予的属相,每个生肖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他就是属于自己的神明!这张作品中的十二生肖广场,天地无界幻妙无边,仿佛天宫圣殿一般!
该作品使用接片拍摄,展现出较大的视角效应。在小光圈的作用下获得更大的景深,更好的表现了画面中冰雪建筑场景下的空间感受。通过透视作用,增强了纵深距离的视觉感受。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使画面中囊括了各种形态的冰雪作品,产生了形态对比。丰富的色光组合是视觉感受更加丰富。
该幅作品的明暗与色彩对比强烈,细部层次变化丰富,通过对曝光的处理,着重强调了灰度层次中冰雕的质感表现,使视觉感受沉稳细腻。选取合理的拍摄角度,对画面的纵深空间加以表现,产生更好的透视效应。
与时俱进的设计思路,使冰雪文化的造型由多年前的传统图案和象征性形态演变为现今更加多变的造型表现,更进一步提高了对多元化、融合性的创作主旨的表现,进一步扩大了喜爱冰雪文化的受众面。通过典型特征的表现,进一步表现了时代特征,并与远景中的传统冰雕建筑形成对比呼应,增加了内容体验和视觉感受。
透明体的拍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自然情态下对冰雕作品的创作。背景色彩深度、冰雕造型特点和现场光源效果都对作品的最终呈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合理的曝光提高了主体质感的表现,景深的有效控制得以更好的突出主体特征。
舞动的音符鬼斧神工般的创造,拍摄者运用长焦大光圈比例适当主体突出,完美的再现了这些圣洁的艺术品,让人欣赏之中感叹琢冰之艺作画之功!
近在咫尺赛天涯,全心战疫家难暇。舍身忘我筑防线,众志成城卫中华。防疫医护工作者与家属透过玻璃门隔门而望,表达了医护工作者的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精神,弘扬疫情之下大爱精神。该作品通过对色光的准确控制,使冰雕的透光特性得到强调。主体与背景间形成明暗、色彩之间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体。
憨态可掬的冰雕造型在色光的作用下,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下,更加突出了主体的形态特征。光线的穿透性作用使主体的结构表现更加充分,也使局部的层次变化更加丰富。象征性的符号起到充分的点题作用,更加突显了冰雕作品的主旨内涵与时效性。
以宗教佛像为表现载体的雪雕作品,是历年冰雪创作中的一个主要门类,这不仅表达了冰雪文化创作的多元性,也通过佛像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好地表现了我国数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民族自信。该作品对主体分别在两个时段进行拍摄,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夕阳下暖色光的照射,使主体更具柔和暖意,夜晚的人工光源下,运用变焦拍摄,产生放射形线条,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形态可爱有趣,符号与文字搭配,具备时代特性与具体的事件表述功能。通过光源的照射加强了冰雕质感的表现,细部层次丰富。通过主体与环境的明暗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体的造型特征。
大型雪雕造型的制作工艺及设计都极其复杂,难度很高。对于这类题材的拍摄也相应需要更娴熟的技巧,既要表现整体的结构和表现特征,也要更深层次的表现主题立意。特定的光影使层次变化更加深厚,质感表现强烈。块面结构关系明确,增加了形态对比与象征性的符号作用。
冰雪文化不是孤立的艺术,必须在与人文性、社会性的结合中才能迸发出独特的魅力,该作品充分表达了冰雪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特点,地标性的广场建筑与雪雕造型之间产生呼应,即表达了现代城市特点,又表达了冰雪文化的融合性。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杨锐 郑轶
编辑:刘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