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夜游锦江深受市民追捧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春天吹拂神州大地,一切都在萌发复苏。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了《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3)》。在该“蓝皮书”中指出,2021年居民出游意愿将保持在85%以上,旅游市场复苏步伐势必更快。预计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
刚过去的春节长假,有21个主要城市公布了假期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从旅游人次来看,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北京、郑州位居前六名,均超过600万人次。成都更是一骑绝尘,以1447万的游客量超出第二名大半个身位。从旅游收入来看,成都依旧遥遥领先,揽金127.6亿元,是第二名上海(56.65亿元)的两倍还多。春节期间的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双双摘冠。如此势头、如此气象,已经让成都在城市的赛道上,站在了首发位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成都有何底气再次发力,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底气1:场景营城
消费场景丰富旅游生态
春节期间,锦江沿岸成为成都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璀璨的火龙舞动,夺目的铁花飞溅,一众乌篷船缓缓驶过东门码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光影随波荡漾。“点亮锦江”春节系列活动让市民和游客眼前一亮。资源还是原来的资源,但市场已不是原来的市场,游客要美丽风景,更要风景之上的美好生活。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成都以“New year 成都·成都牛”为主题开展了100余场主题活动,吸引近800万市民和游客走进公园、绿道。同时,展销产品品类达200余种,产品销量达30万件,销售金额超过8000万元,销售金额较2019年春节增长147%。可以说,“身在公园、春暖花开”多元惬意场景,在为留蓉过年的人们提供有亮点、有记忆点、有幸福感的多样化游乐选择的同时,也亮出了一本“锦江+”的“生意经”。成都“场景营城”已推进多年。成都正通过构建新场景、创造新产品,助力消费升级,释放市场需求,为万千市民提供更多美好生活新体验。新场景的构建,不仅将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更能激发其在城市中的创造力。
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名单,全国15座城市入选,成都位列其中。从文旅消费的产业提质升级来看,成都能够作为示范试点,与其大力营造消费场景,激活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密不可分。绿道旅游消费新场景等全新的消费业态让成都的文旅游消费辨识度与美誉度愈发凸显。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通信、娱乐、出行等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大智慧旅游软硬件,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在成都,预约出行早已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轻点手机屏幕,了解出行景区最新情况,预约出行,节约时间。
门票预约、产品预售、线上预览等形式不断被挖掘,大大释放了旅游动能。通过线上旅游产品推广带动线下用户流量聚合,让世界零时差、零距离感受成都魅力,并进一步助推成都旅游品牌建设,拉动入境旅游消费。
底气2:高效治理
锦江之美的背后
著名设计艺术家许燎源,从东门码头登上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江而下。合江亭、兰桂坊、音乐广场、廊桥等熟悉的地标,在光影中美轮美奂,在锦江畔生活了几十年的许燎源难掩激动之情,“锦江的水更清了,环境更好了。从巴黎到伦敦,从塞纳河到泰晤士河,它们都有自己的美。锦江将东方美学进行了完美诠释,就像一个生活剧场,我们这个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这个剧场里已经变成现实了。”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大力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成都是“天府之国”,生态本底好,治水关键在于推动水生态价值的转化利用。成都把治河与筑景相结合,大力塑造有风景、有内涵的城市亲水空间,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锦江水生态治理。
成都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总体要求,全力推进锦江流域水生态治理,规划建设锦江公园,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水清岸绿滨水景观逐步呈现,锦江也实现了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到“生态河”的功能跃升。2020年1-10月锦江流域水质为优,42个水质监测断面优良水体率100%,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
防洪治污、植绿筑景,锦江实现了从“护城河”到“景观河”到“生态河”的功能跃升。
同时,近年来,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2017年是235天,2018年是251天,2019年达287天。
优质的空气和水环境,成为成都吸引游客的一大助力。
底气3:全域公园
园城相融的生态价值转化见效
以江河为脉,疏通水系沟渠、改善河湖水质、升级滨水空间,清泓环绕、蓝绿交融的灵秀画卷次第展开。“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的新名片。
公园城市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秉持公园城市理念营建城市新形态、探索发展新路径,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2020年,成都锦江公园绿道全线贯通、锦城公园联网成势、4408公里绿道串珠成链,天府锦城等10个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引爆新业态。
成都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全市新增公园面积42.99平方公里,建设强度和新增面积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6.5%、较“十二五”末提高17.9个百分点。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重要内容,成都深入开展“五绿润城”行动,加快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勾勒绿道蓝网、城园相融的城市界面,营造诗意栖居生态场景和多元体验生活场景,让广大市民身憩公园、乐享生活。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带来成都颜值的爆表。成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随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推进,“推窗可见千秋瑞雪、开门即是草树云山”的蓉城印象将印刻在每一位来成都生活旅游的人心上,诗意栖居、向阳而生将成为成都人生活的常态。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在旅游方面的亮眼表现,是成都着力创造更多普惠生态产品,筑牢营城聚人之根、美好生活之本的必然结果。
本报记者 王嘉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