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我是否愿意承认假期结束,“开工大吉”的号角都已经在朋友圈中吹响。
今年一上班,同事之间聊得眉飞色舞的话题都是《你好,李焕英》的泪中带笑,《刺杀小说家》的热血沸腾,《唐人街探案》的猛男cosplay……
想一想,我们似乎很久没在长假后兴高采烈地讲述那些旅行时的奇闻轶事了。因为,我们也很久没有出去看一看了。
外面的世界都有什么?
在阿富汗巴米扬,有人正踏着1390年前玄奘的足迹在考察。
在地下耶路撒冷,考古学家正一步步发掘并揭露出古城面貌。
在遥远的外太空,科学家正寻找着宇宙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
神奇又遥远的地方,有温度的历史,并不再需要我们绝知此事要躬行,它们都藏在一本我特别喜欢的杂志中,那就是《华夏地理》。
1888年,世界上最大非营利科学与教育机构之一“国家地理学会”成立;同年,其官方杂志《国家地理》创刊。迄今为止,《国家地理》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3.5亿粉丝,是5亿家庭的杂志阅读优选。
《华夏地理》是《国家地理》在中国大陆唯一合作伙伴,延续《国家地理》133年来探索世界、关爱地球的理念,与全球172个国家、43个版本使用统一版式,同步刊出;每月发行1刊,偶有特刊。
自2001年2月创刊以来,《华夏地理》在呈现世界的真实面貌的同时,以经典黄框引领人们“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看世界”,启发人们对地球的关心。
2018年9月,《华夏地理》还成功入选2018年“中国最美期刊”。在不方便环球旅行的今天,我更愿意让它作为我看世界的眼睛。
今天,一条生活馆为你推荐2021年《华夏地理》的全年预订。
一年12刊,每月都有新收获,不出远门,我们的足迹也能抵达世界各地。
《华夏地理》杂志,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结束
上天入地、穿越古今
带你去看远方天地
在《华夏地理》杂志中,邂逅生活在南美洲的神奇电鳗、撞见千年前埃及女性的精致妆容,捕捉哈勃望远镜正在探索的深空奥秘……都是可以实现的事情。
神奇的自然世界在这里
想认识遥远的神奇生物?想读懂古老化石里的秘密?
在《华夏地理》,我们可以通过清晰直观的透视图,了解神奇的自然世界。
号称“所有动物中最强大的生物发电机”——电鳗,它感应静电磁场的接收器原来是头部和身体上的气孔,图中的伏打电鳗甚至能发出比家用插座高4倍的电流强度,令人啧啧称奇。
穿越千年的文明在这里
为什么古埃及的男男女女都爱化大浓妆?为什么唐朝女性喜欢点绛唇?为什么中世纪的欧洲女性愿意拔光眉毛?
在《华夏地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充满创意的插画,我们能读懂古老的文明,感受更加丰富的美。
我看完不禁感慨时尚可能真是一个圈。
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的绿色眼影、编织假发在今天看来有种复古的潮流。
1300年欧洲女性偏爱的苍白面孔,会不会是美妆界流行的“厌世脸”、“甜丧风”?
获悉每个年代不同的女性审美标准,以及她们五花八门的变美方式,好像不知不觉间又增长了许多奇怪的知识点。
难以触及的科技在这里
在《华夏地理》,我们可以享受三个跨页的摄影视觉饕餮盛宴。
在这张彩色合成图上可以看到面纱星云。它是甜甜圈形状的天鹅座环的一部分,是发生在数千年前的一场超新星爆炸产生的。
而这张宝贵的图片,则来自哈勃望远镜。发射升空30年后,这台望远镜仍在揭示着宇宙深孔的奥秘,也让我们得以用一次“上帝视角”观察世界。
《华夏地理》杂志,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结束
贴近生活,看看人世间的繁华瑰丽
《华夏地理》拥有权威的专家资源,形成具备自然、地理、科学和人文历史知识的四大专家库,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有深度的优质专题。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那么杂志里那些图文并茂的地理人文,肯定也会博得你的青睐。
深入中国各省市地区,全面了解地方国家级文化瑰宝。
浙江——钟灵毓秀之地、文化艺术之邦,向以发达的稻作农业、纺织业和陶瓷、漆器、印刷等手工业闻名。
尤其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经济市场繁荣,文化科技尤为昌盛,且绵泽后世。
《华夏地理》带我们走访“港通天下”的宁波,探寻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城市,曾对亚洲各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名家的指引下,步入文化与艺术的殿堂。
我们有机会在充满流亡、离散与悲情的下南洋故事后,听梁文道讲述新一代华裔如何穿越祖辈的沉重历史,书写自己的身份标签。
我们也可以跟随陈丹青航向拜占庭,看看著名的蓝色清真寺,听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故事。
探索无止境,发现不为人知的神秘之地。
走进新疆库车县城以西的库木吐喇石窟,看看穹顶上神情生动、造型优美、服饰华丽的菩萨画像,了解古典新疆龟兹艺术的黄金时代。
旷世珍宝品鉴与收藏,讲述背后的故事。
听藏家分享喝到天价安化黑茶背后的故事,我们好像也品尝到了黑茶岁月深处的滋味。
从自然、人文、地理等多维度、全方位读懂一座城。
一篇《重庆虎变》让我脑海中不停闪现那个远去的江湖,看它如何在短短百年内发生巨变,比它过去的两千年还要荡气回肠。
重走系列:通过重走历史古道,追溯过往,反思当下,探究未来。
百年前,一位西方植物学家在中国收集标本的同时,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和环境的照片。
百年后,一位中国生态学者沿着同样的路线,在同样的地点,重新按下了相机快门。
这一百年间,中国西部的变化到底有多大?2008年汶川地震又给西部大地带来了怎样的撼动?
《华夏地理》杂志,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结束
分享至臻影像里的生活
除了自然科学和地理人文,《华夏地理》还会与我们一起分享有温度的故事。
它可能是一次旅行,跟随摄影师,追踪富有人文色彩的旅行目的地故事。
为我们讲述徒步全球的故事,与迁徙者同行,或许能成为载入史册故事的参与者。
它也可能是一次互动,面向全球摄影创作者征集照片,展现“你”自己镜头中的故事。
在这里,摄影爱好者们可以展示硬核的摄影技艺,交流选用的摄影器材和镜头,呈现不同地点的独特景色,也可以讲述照片背后的精彩故事。
这张瓦伊塔尔拍摄的照片在记录多瑙河沿岸宁静生活的同时,讲述了地球上生命的美丽和相互关联。
这张《涅涅茨孩童》,由温哥华艺术摄影会会长叶丹蕾拍摄。
在“世界边缘”的西伯利亚,当地游牧民族被称作“涅涅茨人”。
他们一年有260天生活于冰雪之中,以养鹿、捕鱼、狩猎为生。
叶丹蕾来到他们居住的营地附近,用相机记录下嘴角带笑、脚起旋风的小男孩快乐的模样。
这张萌化众人的豹猫照片,是由摄影师兼电影制作人特雷弗·弗罗斯特所掌镜,他十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只豹猫三个月大时被非营利机构的工作人员救下,并取名基努。保护主义者的目标是禁绝豹猫的销售,并把它们放归野外。
现在基努已经栖居森林,学习适应野外的生活了。
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影像是什么?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安德烈·巴赞口中,摄影不像绘画、雕刻那样去创造永恒,它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
对于作为读者的我们来说,《华夏地理》是什么?
“当时间的尘埃将一切掩埋,我们透过记录的影像,依然能触到事件真切的脉动。”
在滚滚长河中,我们通过影像记住过去,也通过影像前往未来。
《华夏地理》结合丰富的影像,以探索、科学、讲述故事的力量,20年来为我们带来一幕又一幕的感动与震撼。
无论是老粉丝,还是新读者,都值得一读。
《华夏地理》杂志,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3月20日23:59特惠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