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大刘山层林尽染,位于半山腰的大刘山陶艺村掩映在茂密的树丛中,古香古色的建筑、整洁的院落与山下喧嚣的神垕古镇相比仿佛是“桃花源”。
前不久,记者在大刘山陶艺村的微博上发现了由神垕镇文公窑创办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文国政撰写的一组图文并茂的博文,题目是《从传统走到现代》,主要传递的信息是文公窑陶瓷造型设计是如何嬗变的。这组博文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首次提出钧瓷造型应该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再从传统中走出来,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记者当即与文国政大师相约采访时间,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成行。直到上周末,在文大师女婿桑小菲的陪同下,记者才走进大刘山陶艺村采访了文国政大师。
文公窑就建在大刘山陶艺村,记者一行来到时花甲之年的文国政正在作坊里忙活。寒暄过后,文大师与记者便坐到茶室里聊开了。文大师很健谈,说话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同时,他还十分谦虚,谈别人的作品时多指出优点,谈自己的作品时只谈缺点。这让记者感到他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
文国政大师出身陶瓷世家,从祖父辈起家人都和泥巴打交道。文国政从小就受到陶瓷的熏陶。不同的是,先辈没有文国政幸运,没有系统学习过陶瓷的理论知识,只凭着口授心传和摸索做瓷。而文国政则是家中第一个,也是神垕镇少有的科班出身的专业学习过造型设计的人。1972年秋,文国政高中毕业上山下乡来到神垕杨岭林场;1977年,在禹州市建陶厂当技术员;1984年,被推荐到湖北美术学院上学,学习工业产品造型设计;1988年,经刘富安大师推荐,到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担任技术员;1999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副主任;2002年至2006年,担任荣昌钧瓷坊技术总监。
1993年春,文国政创办文公窑,开始了烧制钧瓷的创业之路。从这时开始,文国政才感到学习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
神垕镇做钧瓷的人手艺大多是祖辈或师傅教的,从选料、炼泥、配釉到成型、烧制,都严格按照钧瓷传统工艺要求制作。而文国政大师则认为,传统的经典特指器物造型的经典,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也是最完美的。如果把传统的经典做到极致,叫“高仿”,也可以称作“仿真”,对于艺术践行者来说是没有生命的。高级仿制品只是一味模仿,永远不会展示践行者的艺术创造力。因此,我们创作艺术作品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即从传统中来到传统中去,再从传统中走出来。这才是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在文国政大师看来,继承传统是基础,求新、求变才是钧瓷发展的唯一出路。正是基于这样的感知,文国政在制作钧瓷时把求新、求变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创新上下足功夫,走自己独特的求变之路。
文国政大师办公室的书柜上放着一件《三角瓶》,高约30厘米,是他建窑初期设计的创新器型。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这种造型与釉色的钧瓷,不禁让记者眼前一亮。该瓶呈三角形,与传统的四角、六棱、八棱的瓶、鼎不同,下宽上窄。其图案由色块儿组成,采用色彩构成技法进行装饰,既像一幅油画,又像一件陶绘,而实际上是一件钧瓷。
类似《三角瓶》这样的创新器型当时的文公窑有三四十种。这些作品都镶刻着文国政创新的钧瓷文化符号,也打上了文国政的艺术烙印。1998年秋,在广州国际艺术节博览会上,文国政带去了上百件自己的钧瓷作品,很快就销售一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现在,业内人士只要一见到这样的作品,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这是文公窑文大师的作品。
对于自己的创新理念,文国政认为:“有些传统钧瓷器型形体是不能改变的,比如宋代的《出戟尊》,在宽处加一点儿显胖、减一点儿显瘦,改动一点儿就会失去原有的味道;而有些形体则可以改动,如《玉壶春》、《梅瓶》、《胆瓶》、《鸡心碗》等。只有在形体可改动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才能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简约是文国政大师设计钧瓷造型的一大特色。在他看来,钧瓷之所以美得出神入化,是因为不可控制的窑变效果。而这种变幻莫测的窑变则需要简洁的载体成全,造型越简洁越有利于钧釉的流动,才能出现鬼斧神工的窑变艺术效果,反之则不然。人们常说的似山像水、像云似瀑、云雾缭绕,动物栩栩如生、人物似像非像……这些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韵味都来自一个个单纯、简约、丰满形体的支撑。
在创新方法上,文国政大师也颇费心思。在不少作品中,他采用反常态设计方法突出器型的特点。在陶瓷设计中,用反常态设计方法进行思考和设计的实例屡见不鲜,如倒装把手就是反顺装把手的常态设计,大盖钮和无盖钮则是反小盖钮的常态设计。
文国政大师在平时的创作中常从器型的各种角度进行反向改进。同时,他还在线性、形体、体量、配色等方面朝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和设计,如将圆盘改为方盘、双耳改为斜立、凸盖改为凹盖、平口改为斜口、纵向改为横向等。这些改进成了文公窑不同于其他窑口的“文化印记”。
近期,文国政大师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了一批花器和香器,其中一件葫芦造型作品是从葫芦下部平切,再运用夸张手法制成的。该作品上下协调、衔接自然,既可插花,又可做陈设器物,很受市场欢迎。
在求新、求变的创新中,文国政大师创作了一批风格独特的钧瓷作品,受到藏家和学者的好评,其中《福瓶》获2006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豆豆壶》、《盘龙葫芦》、《钧瓷书法盘》被龙泉青瓷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高足钵》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老子出关》入选上海世博会。
求新、求变是文国政大师对钧瓷创新的不懈追求。在这条道路上,他说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钧瓷做得更传统一些,做得离市场需求更近一些。即使做一些大众喜爱的小件作品,他也考虑如何把作品做到极致,成为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