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虽然面积不大但却蕴藏了许多的有趣景点和文化特色,其中各式各样眼花缭乱的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让人既喜欢又头疼,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都藏着香港的风土文化,头疼的是对于内地人来说常常搞不懂这些设施的作用。
小汇君曾经有一次和朋友走在香港街头,看到很多在内地街头没有的灯牌、指示箱,他们造型可爱十分惹人注意,原以为只是香港街边的装饰物,后来经过当地人介绍有的交通设施甚至从英国殖民期间就存在了。
为了弄懂它们的作用,小汇君为此特意上网查找了一下发现每一个大有来头,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交通设施
1. 「黑盒」
如果你喜欢看早些年的TVB港剧,对这个黑乎乎的盒子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男女主角一般在街头吵架的画面中一定有它的存在。
在香港,我们通常叫它“黑盒”,这其实是一个交通灯控系统。虽然现在香港的交通四通八达非常完善,但早在上个世界六十年代之前,都是交通警察站在马路中央的交通亭中指挥行人和车辆,就跟内地早些年间很像。
后来出于对交通警察安全的考虑,这一方式逐渐被淘汰,六十年代后香港引进了全自动操作的红绿灯,而黑盒就是安置在街头的红绿灯控。在黑盒上面不仅有中英文对照的字样还有非常清晰的图示,为行人详细地介绍这个交通灯传递出的信息。
其实黑盒的全名又叫做“电子行人过路按键”行人只需按下黑盒上的按键,就会出现中英文对照的「WAIT 等候」提示,随后红绿交通灯就好自动安排转灯,等到车辆形式的交通灯转为红色的时候,行人就可以过马路了。
不过,这样的黑盒一般都会安置在人流量比较少的路口,只要没有行人过马路,车辆就可以一直行驶畅通无阻,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科技渐渐发展,香港交通运输署也在2002年将黑盒更新换代成了【黄盒】,直到今年年初,最后一个安置在太古城马路上的黑盒也被取代,正式“退休”了。这就意味着如今再去香港街头已经找不到黑盒了。
2. 安全岛灯箱
安全岛我相信内地很多城市都有,大家也都能常常见到,但是香港的特别之处在于,会在交通安全岛上设置极具特色的灯箱,叫做【安全岛灯箱】。
因为最早是由1973年时任交通部高级警察的莫礼逊从英国引进而来,所以它又叫做【莫礼逊灯箱】虽然是从英国引进的,不过我们如今在香港街头看到的已经是多次改良之后的版本。
在灯箱的上有白色箭头指示标志,箭头所指方向就是驾驶员应该行驶的方向,安全岛灯箱外形整体来看是头大身细,非常得可爱,也因此在香港民间还有一首打油诗“头大身细伴街坊,白头黄身会发光。”
不过因为这种灯箱在夜晚需要不间断发光,非常地耗费能源,而且其中的灯胆和电线需要专业人员定期维护保养,一旦遇到车祸损毁维修费动辄上千,运营成本很大。
为了节约成本,从2007年开始所有被撞坏或者无法继续使用的安全岛灯箱都由新的【反光自动复位柱】来取代,跟原来灯箱不一样的是不再使用电灯而是改用一种反光贴纸,这种反光贴纸可以反射车辆发出的光,大大节省了电能源。
同时外形也做出很大的改进,改换成不倒翁的形式,拥有会弹性。如果是时速70公里以下的车辆撞上去灯箱不会受到损害还能自己弹回来,当然如果速度太快冲击力太大就扛不住了!
3. 黄波灯
谈到黄波灯,不要说内地人可能有很多香港人都较少见到,因为现在街道旁基本都是红绿灯,黄波灯本身就设置在人流稀少的地方。
黄波灯的外形实际上跟红绿灯很像,灯柱也是黑白相间,只不过顶部的灯变成了波状的黄灯,跟安全岛灯箱一样,他也是从英国引进的产物,主要作用是当由路人行走时候,驾驶司机需要主动停下让行。
二、交通工具
1.叮叮电车
如果你走在香港街头,一定能够听到「叮叮」声,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轨电车之一。因为行驶缓慢,经过之处皆可听见车轴与轨道摩擦发出的“哐当哐当”的声响,而且每当停站,必先发出“叮叮叮”的提示音,所以香港人称之为叮叮车。
提起叮叮车,香港的老一辈人总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据电车司机介绍,面对街头众多的交通工具,很多香港岛的老年人已经无所适从,但只要在迷路时“叮叮”声一出现,他们心里的一块石头就落了地,因为找到叮叮车,就找到了回家的路。一位常坐车的老年人讲,他闭着眼睛都能到上层找到前排靠窗的位置。
叮叮车总共有6条线路,筲箕湾-上环(西港城);筲箕湾-跑马地;北角-石塘咀;铜锣湾-石塘咀;跑马地-坚尼地城;筲箕湾-坚尼地城。
虽然六条线路,但是彼此之间重合还是非常得多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从坚尼地城到筲箕湾的一个长线,这是一趟完整地从西到东行程。
叮叮车是世界上最大的仍在服务中的双层电车车队,平均每天接载23万人次的乘客。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买菜回家的老人、偶尔想要享受慢节奏的上班族,以及希望发现香港不同风貌的游客都将其视为理想的交通工具。“叮叮车停靠站比较短,只要乘客不想走路,就可以搭乘叮叮车,还可以沿路欣赏街景。”
2. 公交巴士
香港巴士遍布全港,有些甚至通宵运营,是香港的一大特色之一,主要由专营巴士和非专营巴士组成,其中非专营巴士只为特定乘客提供特设服务,发车时间、车次不固定,专营巴士主要由新巴、城巴、九巴、龙运巴士和新大屿山巴士提供。
香港巴士起源于50年代,最初为9座位小面包车,主要行走于新界,一直属于非法经营,但由于新界地区偏远,而且交通确实不便,政府也没有大力打击。直到1967年暴动,导致巴士停驶,政府允许这些“白牌车”到香港岛、九龙行驶,70年代初正式发牌监管,再后来划分成红色和绿色小巴。
红色小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除了车顶的布幕牌以外,还有一排贴在车头的塑料牌,显示途径区域和分段收费。现在香港只剩下一家公司还做这种胶牌,客源除了小巴之外,还有爱好者、收藏家,甚至海外游客专门购买自订文字的胶牌。
香港是一座特别重视建立多元化公共交通网络的城市,在大力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同时还保留着古老、传统的交通工具。虽然香港封关一年之久,直至现在我们还无法正常赴港旅游,但相信这些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不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消失。
期待香港早日通关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