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来到加拿大大西洋边的哈利法克斯市已经一年了。2020年春节前,在首都国际机场踏上飞机的一刻,我以为即将迎接的是一场以探亲团聚为主题的短期旅行。谁知造化弄人,后来顿悟:我竟成了书里常说的那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箭,20多天的寒假,意外化成365天+的漫漫流年了。
2020年10月,一架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疫情之中,航班被取消成为某种常态。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这个原因,地球人都知道。因为疫情,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整个世界的运作规律发生巨变。于是,就像在古代,一旦流落他乡,山高路远沟深,只能过一种“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漂流生活了。
在加拿大“困居”的一年,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疫情下的治理。当地这座小城的抗疫情形,好比一个切片,折射出地球上另一种“抗疫战争”。其抗疫特色,可以用“慢”、“争”、“和”三个字概括。
先来说说“慢”。
加拿大因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加上经济发达、国民福利高,因此竞争和生存的压力普遍相对较小。或许在这些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一种“慢节奏”的文化和习惯。比如,办事效率普遍不快,去医院看病、做个体检、办个证,都是先预约,然后慢慢等待。这不由让人想起《疯狂动物城》里的办事人员树懒,举手投足都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但就是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早已习惯国内快节奏,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肝火过旺的病症。再比如,有时马路上堵车,所有车辆静静待在那里,很少有鸣笛按喇叭和插队上前的,前车不走,后车不动,旁边的超车道宁可空着,也没人临时占用。
由于“慢文化”根深蒂固,疫情刚发生时,小城难免表现得”漫不经心“。华人是最早不约而同戴上口罩的群体,大街上、公交车上、超市里,戴口罩的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当地人极少戴口罩,哪怕“戴口罩”的好处说破了嘴,甚至有官方权威人士出来表达了鼓励戴口罩的专业意见,大部分人接受起来也相当缓慢。
当地政府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虽然是公开的,但在一些要紧处,也患上了“慢文化”病。拿戴口罩一类措施来说,尽管疫情已开始蔓延,形势越来越严峻,但要不要全民戴口罩、室内强制戴口罩,以及要不要关闭一些公共场所和限制公共活动,也经常处于摇摆不定和退两步进三步的节奏,似乎有意要和民众的普遍感受认知合拍。
这就让很多华人家庭急火攻心哪!学校要不要放假,孩子们要不要强制戴口罩,讨论常有,但往往议而不决,教育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是犹犹豫豫、左右为难。我时不时在微信群看到本地华人父母吐槽抱怨的声音,那段时间,华人孩子上学,对华人父母来说,可能好比唐僧去西天取经,那个惊心动魄、提心吊胆啊!
说到为什么“慢”,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字——争。
和加拿大各地一样,哈利法克斯在抗疫方面,之所以“慢”,很大原因是“争”文化之故。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大国。拿哈利法克斯这座40多万人的小城来说,它号称海洋四省经济文化中心,大西洋地区最大的城市。除了最初的苏格兰、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移民外,近几十年,印度、中东、中国移民和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整座城市就是个移民大熔炉,走在城市各个角落,会发现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和相貌的人。这使得文化多元成为这座城市一大特色。多元意味着不同,意味着观念、思维的碰撞,意味着在一些重大话题上,必然莫衷一是和各抒己见。放在疫情问题上,大到要不要封锁省界、边境,小到要不要戴口罩、学校要不要停课,政府都要考虑到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诉求,在多元文化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我记得,去年夏天教育部门决定9月初开学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随着开学日临近,各种“争议”声越来越大。有家长们联名要求推迟开学,有教师协会批评教育部门开学准备仓促……教育部门在各种争吵中不断打太极,直到最后才做出开学决定。
当决定出来后,主管教育的部长又开始忙着不断做公关。面对媒体采访时,一再辩解,好像在给大家打气: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你们放心把孩子送回学校吧,我们一定保证孩子和老师们的安全!看着他一遍遍反复解释,好像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有时我会对那位部长大人产生一丝同情。
除了“慢”文化与“争”文化,还有一个“和”文化也不可忽视。
与中国传统的“君子和而不同”类似,就是对某个重大公共话题一旦达成共识,相关法律政策制定了,即使不满意,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执行的。仍以“戴口罩“为例,虽然在要不要戴口罩、戴口罩对疫情有多大遏制作用等方面存在争议,但”口罩令“一旦发布,走在城市各个角落,尤其是商场、超市、餐馆、公交车等公共室内空间,99%的人都戴上了口罩。哪怕口罩五花八门,奇形怪状,比如我亲眼见过好几次,有人进超市没戴口罩,掏出一块围巾绑在脸上充当口罩。
这里的“和”文化,既有“虽然我们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愿意服从法律规定”,也有“法律是一切争议的最大公约数”,还有“我们愿意暂时放下个人争议,为了公共利益”之“和”。
之前还为“戴不戴口罩”争得面红耳赤,一夜之间,全民都戴起口罩,几乎人人遵守。这种一前一后的反差,或许可以从“和”文化里找到一些答案。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小城,每天可能都在上演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舞台剧,“慢”文化、“争”文化、“和”文化,是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所有“抗疫战争”都或多或少带上了这几种烙印吧。
(作者马九器系资深媒体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