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博物馆原书记刘文麟先生
四望亭上演过浪漫的爱情故事—花碧莲上亭捉马猴不慎跌落,千钧一发,骆宏勋出手相救成眷属…
四望亭
四望亭在扬州市四望亭路东首,汶河路西侧。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佑志》云:“四望亭在州治南,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建”。清康熙、雍正年间均曾修葺。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是江都县学的组成部分。亭为砖木结构,八面三层,攒尖式瓦顶。底层四面皆有拱门与十字街道相通,故有“过街亭”之称。二、三层八面围以古朴的窗栏隔扇。登梯而上,推窗四眺,市区附近景色可一览无余。每层亭檐有八个飞角,每个飞角都有风铃,风吹铃响,声调悠扬。
据扬州原西门街老住户、扬州市博物馆原书记刘文麟先生回忆,解放初县学内供奉孔老夫子的大殿还存在。县学大门前立有三座石牌坊。在“魁星阁”西侧,县学的东、西院墙界址处,又各有一座过街石牌坊。以这两座过街牌坊为界,行人从它下面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四望亭底层四面拱门分别与四个古街相通,人可自由地穿越通行。西面拱门通县学街。县学街因其中段北侧有一座明清时期的县学而得名。县学就是县级官办学宫,是培养人才的学校,选拔人才的考场,祭视孔子的重要场所。因县学存在,逐步形成街道,商家店铺逐渐增多。县学街很短,再向西就是西门街,清末及民国时期,西门街店铺林立,是比较繁华的地段。1989年,市政工程对县学街和西门街进行拓宽改造,拆除了两侧的民居和商铺,新建起沿街商业楼群,街道改名叫四望亭路(东段),四望亭路一直向西延伸数千米,扩建时在西门二道河东挖掘出古城宋大城的西门遗址,后建成宋大城历史博物馆。
西门遗址
四望亭底层东面拱门与大东门街、彩衣街、东关街连成一线,直达东关古渡。这是来扬游玩,逛古巷的最有特色的一段。南面拱门与中小街连接,中小街东侧盖起了商业楼,西侧多数还是民居的平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的故居就在中小街上。
北小街口
北面拱门与北小街相连,格局大致如中小街相似,北小街西侧有南柯一梦的千年唐槐树,唐槐树向西就是八怪纪念馆,是寻觅扬州八怪踪迹的好去处。
千年唐槐
南柯一梦
扬州民间流传着四望亭捉马猴的浪漫爱情故事:江湖豪侠花自芳为了给武艺出众的女儿花碧莲挑选一位武艺高强的女婿,便携同女儿,带着一只大马猴,到处演武献技,借此结识英豪,物色佳婿。一次在扬州表演时,马猴忽然野性大发,纵身逃窜到四望亭上,花碧莲跃起追捉,不慎从四望亭上跌将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适逢文武双全的名公子骆宏勋路过此地,他见义勇为,用双手接住了花碧莲,又从四望亭上捉住了大马猴,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四望亭捉马猴故事流传很广,四望亭也由此名声大振了。清代无名氏的小说《绿牡丹》,叙述唐代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相识相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绿牡丹》第十八回至二十回,描写了四望亭上捉马猴的故事。
其实,四望亭名声远扬主要是因为它做过太平军的瞭望台。清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占扬州,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率军北伐,曾立昌留守扬州,曾“架木四望亭,伺城外”,故称四望亭。所谓“架木”就是在亭之顶层再搭木架,作瞭望哨观察清军动静。遇有敌情则在亭上吹角为号,与敌作战则在亭上击鼓助威。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四望亭,三层阁,让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扬州城有红头军,吓得清兵不敢到。”太平军多次击退清兵取得战斗的胜利,四望亭立过赫赫战功。四望亭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