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晚上演的《元宵奇妙夜》,一群“唐宫小姐姐”巧妙地承担了串场的角色:在河南博物院就地“复活”观赏文物,“转场”到隋唐洛阳城的应天门瞰盛唐风采,“穿越”到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醉心上元灯会……网友们感慨,“仿佛闯入了一场盛唐繁华旧梦”。在这背后,既是传统文化不断复兴,越发受到年轻人青睐,也是不少传统民俗和手艺日渐复苏,正在成为生活的风景。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奋进新时代,必须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和创新。必须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在创新中“活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中华文化在时代大潮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注入科技基因,传统文化更有灵气。近年来,有着科技加持,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也逐渐“潮”了起来。比如《唐宫夜宴》中让人一眼千年的“唐宫小姐姐”,运用了5G、AR(增强现实)等最新技术,在二次创作、数字合成、融媒体传播等手段的创新下,以虚拟场景与真人演绎的有机交融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诸如妇好鸮尊、莲鹤方壶、簪花仕女图等国宝,也和唐俑一起“活”起来、“火”起来。
“互联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插上腾飞“翅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也迎来了重大利好。比如,牛年春节,表情包、短视频、H5等互联网产品就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春节期间联合各大新媒体平台策划了一波“视频直播家乡年”,大量短视频、直播更是让不回家过年的民众包括海外华侨华人等在网上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十四五”期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符合网民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繁荣绽放,也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积极参与到文化符号的传承中来。(作者任慧英是西安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