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约,一个让外地人读起来有点拗口的名字,却是广州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朝聚落形态的古村。
泮塘五约拥有900多年历史,位于广州市荔湾湖和荔枝湾涌的夹角处。游客从中山八路下车,如果不向当地人问路,也不容易发现泮塘入口的石牌坊。
▲2月27日,贮立在泮塘五约入口处的石牌坊。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从石牌坊再往里走,泮塘五约才显现出古村的模样。它隐匿在荔湾湖公园与外部现代化建筑之间,仿佛是一条让人从现代化城市走进广州历史的通道——沿着村中旧时的麻石巷一直走,便到达始建于宋朝的仁威庙,再右转往前,便是秀美的荔湾湖公园。
泮塘五约经历时间的重重洗礼,2007年、2013年两次半拆半留式征拆工程,“街道脏乱、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活动空间与公共服务较为缺乏、近半老屋征收,长期空置,亟需整修”,这是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师们最初看到泮塘五约的模样。
2016年当地政府组织进行泮塘五约“保留式”改造:保留近五成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底,“保留式”二期改造项目完成后,泮塘五约从广州市旧城改造中脱颖而出。
原本被时光遗忘的古村,渐渐变得热闹鲜活起来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手工艺、饮品店,沿着街道排开。从隔壁荔湾湖公园穿行而来的市民,在村中流动摊点吃一碗猪红汤;亦有年轻人专门前来,换着姿势拍照打卡。
2月27日,泮塘五约村民告诉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村中林立的商铺,并未让这个古村完全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他们认为破败的敦本堂、三官庙、五约亭、皞遐书社书院,还有那些陈旧的民居,才是泮塘五约的灵魂。但是这些古迹,至今还未得到完好修缮。
▲泮塘五约村中的麻石巷,是村子主干道之一。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留住泮塘五约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约”是当地自然村落的组织方式,相当于现在的村小组。历史上泮塘有首约、二约、三约等,但均已拆迁改造。目前集中在一起的还剩泮塘四约、泮塘五约,尤其是五约村落形态保存最为完好。
公开资料显示,古时泮塘一带原为一片汪洋,唐朝时为郑公堤,南汉为华林园所在。唐朝时由于珠江泥沙冲积而形成陆地,因地势低平,多为池塘、洼地,后人们在塘边筑基,基上栽种荔枝、龙眼,塘内种植莲藕、菱角等。
由于村子依塘而建,一半面积是池塘,故人们约定俗成称之为“半塘”、“半溪”。村民指着村中五约亭的石刻告诉记者,同治九年时该地称作“半溪五约”,后因“半塘”与水相连,“半塘”又改成“泮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泮塘逐渐为工厂、居民住宅区所取代,原来的湖畔、溪地面积不断减少。1958年,当地政府号召群众“义务劳动”,在泮塘内开挖荔湾湖,后建成荔湾湖公园。
2007年10月,因荔湾湖公园扩建,泮塘五约启动第一轮拆迁。然而,拟迁走500户的地块最终只有300多户村民同意迁走,征地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拆迁也一延再延。2013年9月,“西关广场”修建计划提出,涉及泮塘五约拆除面积约1.3万平方米,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不久后搁置,第二轮征拆工作亦于2013年停止。
据广州日报消息,2016年6月底,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发布《广州市2016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泮塘五约位列其中。作为其中一个微更新类项目,项目范围位于荔湾区中山八路以南、泮塘路以西,荔湾湖公园东北,临近仁威庙,占地面积约32128平方米,改造涉及已征收房屋165栋。这也是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
项目以“保留”为目的,指的是在维持泮塘五约现状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对建筑物进行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以实现片区的改造和更新。
2017年2月,泮塘五约微改造一期启动;2018年4月,微改造二期启动,2019年底完工。
▲村民黄英家族宅子中的木楼梯,踩上去吱吱响。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古村真正的灵魂
村民黄英(化名)家族的宅子,是村中较为气派的一座。
2月27日,上游新闻记者在探访泮塘五约时,碰上黄英与姐姐在打扫屋子。宅子久未住人,姐妹俩准备打扫之后,在这里做手工、缝纫衣料,以打发退休时光。
她们用宅中井水冲刷地面,将尘土冲刷干净,露出古老光亮的地砖。嵌在半墙上的石牌写着宅子修建时间,石头被风化后难以辨认字迹,甚至黄英都不知道这座宅子存在了多少年。
彼时,黄英六兄妹、一大家子人居住于此。黄英排行最小,二十岁因求学她才离家。如今六十岁的黄英,甚为惋惜曾经金碧辉煌的宅子,“原来里面有漂亮的雕花屏风、包金的菩萨像,还有各种装饰物,后来遭到破坏有的被搬走,有的被砸坏,变得空空如也。”
黄英家族的宅子共三层,一层堂屋奉排位神像、聚会、休闲娱乐,二三楼供居住。黄英兄妹都在外安家,宅子空了下来。生活痕迹仍能找寻,黄英兄妹常回来给神像供奉香烛、水果,楼顶植物丰茂,向上疯长。
▲泮塘五约亭,石牌上刻着同治九年重修立。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2017年,当地政府进行文物调查登记,黄英家族的宅子被列入其中,政府在其大门口印上文物标识。但内部修缮工作却没有展开,宅子内部以木结构为主,木材在岁月中逐渐陈旧,楼梯踩踏时吱吱作响。
同样老去的,还有村中敦本堂、三官庙、五约亭、皞遐书社书院等。
村民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泮塘五约多为李、黄两大姓氏,敦本堂为李氏宗祠。目前敦本堂为村内仅存完整的祠堂,为镬耳山墙、青砖立面、花岗岩石基的岭南传统建筑。
▲三官庙后被改成泮塘第三生产队,目前里面存有村史、龙舟等。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2月27日,上游新闻记者现场发现,敦本堂墙身有多处漏洞,不少瓦片掉落,内部破败不堪。尽管有人居住,但也亟待修复。
另外,有着150年历史的皞遐书院,处于狭仄的小巷中。如果不仔细看门牌,很容易错过。书院石牌已被遮住,门上锁后难窥内部究竟。
村中的三官庙保存相对完好,里面存放着村子的历史照片、龙船用具等,村民常在庙前空地休闲娱乐,但也需要修缮。
村民告诉记者,村中商铺林立,却并未让这个古村完全展现出自身的特色。如果村中只有店铺没有历史,人们不断来打卡,那跟没有历史的网红景点无异。
他们认为,破败的敦本堂、三官庙、五约亭、皞遐书院,还有那些陈旧的民居,才是泮塘五约的灵魂,但是这些古迹至今还未得到完好修缮。
▲李氏宗祠顿本堂是泮塘五约唯一尚存的祠堂,墙体有多处漏洞。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古迹修缮久拖未决
为何不尽快修缮村中的古迹,让它们亮光起来?
2月28日,参与泮塘五约“保留式”改造项目的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师黄润琳告诉记者,在改造、规划、设计过程中,他们已考虑到文物保护工作。村内古迹因级别、属性、产权归属不同,文物修缮保护的情况也不同。
黄润琳称,在“保留式”改造过程中,皞遐书院属于私人所有,政府尚未征收或置换。当时有人提议将书院进行房屋置换,但是“保留式”改造项目中并不包含置换,因而提议被搁置。改造起初,设计师们就已经就敦本堂如何修缮进行了讨论,进行“参与式设计”并且出了图纸,但当时财审的定额资金并不能完成敦本堂的修缮工作。
▲皞遐书院是区级文物单位。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
黄润琳还告诉记者,三官庙最初没有纳入“保留式”改造文物保护修缮范围内,直到泮塘五约微改造受到广泛好评后,相关部门将三官庙也纳入文物修缮行列。设计师们对此也进行了参与式设计,出了设计图,但最终也是多种原因,未完成修缮工作。
据媒体报道,广州市荔湾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泮塘五约微改造属于市、区财政投资建设项目,其工程概预算及工程变更预算,须按照相应定额进行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在泮塘五约微改造一期工程的项目概算中,的确单列了300万元资金作为历史风貌建筑修缮费用,并且在工程招标控制价中,也包含了历史风貌建筑修缮的造价。
然而,该工程招标时间是2016年,招标控制价是按照广东省2010定额编制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项目的审定单价,远远低于当时的传统建筑专业修缮的行业价格水平。考虑到价格水平差距悬殊会影响修缮施工质量,从而对历史风貌建筑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泮塘五约微改造一期工程在招标控制价文件、招标图纸和施工合同中,剔除了无法正常实施的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内容。一年后实施的泮塘五约微改造二期工程也基于上述原因,在项目概算和预算中均没有纳入历史传统建筑修缮改造的内容。
五约亭前的小广场上,村民们每天都聚在一起休闲娱乐,逢人问起古村的历史,他们满是骄傲。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古物是否还能重现往日的光景,泮塘五约的村民们还在翘首期盼。
上游新闻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