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
忆古思今,从古便有。对于故宫,相信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历史遗留的文化,是华夏的精神之魂,更是中国祖宗的智慧结晶。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室所居住的地方,时间上的关系因此在保存上比较完整,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中。虽然故宫经过一些修葺,但仍然绝大部门是保持其原来面貌。而令人很多人不了解内情的人感到诧异的是,在这皇宫重地上的牌匾上射了支箭,至今已经过去200多年都没人敢拔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故宫牌匾上有一支断箭
人们对历史的估计是古建筑有了一定的概念和理解,我们对于国家发展的历史,也是通过文物或史书。而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近代影视作品当中,紫禁城可以说是最为流光溢彩的一段,同时也有很多未解之谜,对此可谓是众多纷纷,就比如在故宫隆宗门上的那支断箭,在故宫刚刚对外开放之际,惹来很多人的猜测,毕竟故宫此前便是戒备森严的皇宫,一砖一瓦都象征着皇家威严,而这堂堂紫禁城的宫门上,却残留着一只断了的箭。而这不单对皇家的威严有所折损,同时在古代也容易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而怪就怪在纵使如此,却依然让那支短箭一直留在上面。
有必要先来看看隆宗门的重要性,它的位置是在乾清门前广场的西侧,大概是在永乐18年修建而成的,在明清时期还经过多次修葺。隆宗门是朝西则得,与之相对而立的则是东侧的景运门,有着黄琉璃瓦的装饰,另外还有金旋子彩画。在其门外西侧是慈宁宫,门内北侧便是军机处值班室。也就是说,这个门不管是内外延续都是通往重要场地,也是紧靠着皇帝住所乾清宫的一个重要禁门,除非是有皇帝“宣召”或是“待旨奏事”,否则即使是王公大臣也绝不允许出现在这个地方。如此重要的地方,大门牌匾上插着一支断箭,想想都知道有历史故事。
谁这么大胆,在上面射箭
众所周知,清朝是建立在满族对汉族的入侵,而在建立之后为了加强通知,防止汉人“造反”,因此在全国上下制定了很多规定,比如统一服装和需要剃发等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让整个社会被满族化。与此同时,还在教学理念上,也做出了改变。虽然满族皇室知道,汉族的文化更加渊博,也确实学习汉人文化,但在思想上却依然践行“满汉是一家”,毕竟历史事实向来如此,成王败寇,谁是老大谁说话!
但在清朝之处,确实存在着不少秘密“反清复明”的组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莲教。乾隆时期,白莲教便已经势力庞大,但却暗中蛰伏。乾隆驾崩后嘉庆帝即位,清朝也开始从“康乾盛世”开始走下坡路。对于嘉庆帝而言,继位之后最大的动作便是要根除在乾隆皇帝时期所留下的贪腐现象,于是严厉对官场进行整顿。但行动起来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形势错综复杂牵扯甚广,还没在反贪腐的重任里取得成就,却先得罪了不少人。
也是在这个时候,白莲教开始大规模展开“反清复明”行动,鉴于白莲教饱受民间汉人的拥戴,因此组织了多次“平民起义”。但清朝的统治者向来不是吃素的,马背上长大的族群更知道如何以铁腕治国,于是对白莲教进行打压,白莲教的奋起反抗,也形成了清朝期间最大的一次民间起义,而隆宗门上的那支断箭,便是在那时所留下的。
为何不拔掉断箭
当时白莲教里藏龙卧虎,有很多都是能人异士,本着驱逐“外寇”而对清朝发起攻击。白莲教的计划是擒贼先擒王,一路杀到了皇宫内,在一场激战之后有人向皇帝居住的地方放箭,而嘉庆帝侥幸躲过一劫,虽然白莲教难以抵挡而最后被清剿,但对于清朝皇室来说,无疑是一场“血的教训”。
事后发现牌匾上有一支断箭的时候,宫内人员想要拔掉,毕竟这对于皇室来说确实有些折辱,被“反贼”攻入皇宫,并且还在皇帝居住附近且时常通过的重要通道留下一支断箭,这说到底是对于皇权的一种挑衅。但嘉庆帝在知晓之后,却下旨留下那支断箭,并且任何人都不许拔掉,是为了让其本身铭记这一次经历,更是为了告诫其子孙后代所发生的这场“民间起义”,必须引以为戒。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实际上,皇帝的生命又何尝不是时刻在殚精竭虑中度过,不管走到哪里都需要加强安保,否则时刻可能有危险。而嘉庆帝正是为了告诫子孙,时刻不能疏忽大意,不管是在治国上,还是对于自身安全的保护上。
结语: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曹松
对于广大群众而言,那就仅仅是一支箭,而对于清朝的历代子孙,那便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训,激励且警示着世世代代子孙,守住江山之人时刻需要铭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对于清朝皇室的子孙来说,不拔断箭是为了铭记祖宗的警示;而后来人的不拔断箭,是因为那已经成为与故宫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分。而翻开清朝历史会发现,这支断箭如今也已经有了200年的历史。
参考文献:
《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