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乍响,洛水初破,玉笛飞声,国色朝酣。洛阳城被春风轻叩三响,厚重的城门缓缓地打开,一时间,东汉的疾风从鬓边呼啸而过,隋唐的花香扑面而来,开元盛世的喧闹烟火声环绕耳畔。
洛阳,自带一种古意,仿佛去洛阳,不是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是一场时空的穿越。而每年春天,就是穿越回洛阳,最好的时间。
这时候的洛阳城,已被春雨彻底唤醒,龙门山色染碧,白马钟声荡起,老君山轻风摇露,木札岭暮云夕烧。古老的土地山川依旧,草木逢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只差你一人未临了。
“洛阳”是个令人遐想的名字。
洛,阳。启齿之间,呼啸而过的是千年帝都的飓风,蒸腾的是悠悠洛河涤荡千年的文明,留下的是十三朝古都沉淀的风韵。她是河洛文明诞生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此,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在这里掌权,第一个千年古刹在这里建立......
美国汉学家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提到洛阳的时候,难掩艳羡:“洛阳有一种极为温馨,极为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日本室町时代一直流传着因洛阳而得名的“洛中洛外”图绘,许多日本人从这图绘中认识洛阳,并将“洛阳”两字当成一切人间锦绣的最高象征。
几乎可以说,全世界的人们,就是从这样惊心动魄的赞美和千秋万代的宏大叙事中,第一次,听到洛阳的名字。
图 | 好人任逍遥
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呢?都城在纷扬沙尘中建造,再伴着瓦砾炸裂声坍塌,沧海桑田,日月变幻,寂静的冬日无限漫长,所以这个古老的城市一直对春天有种难以言喻的深情。后来,洛阳有了牡丹,从此,牡丹就是洛阳城的春色了。
牡丹与洛阳,是相扶相依的关系。盛时,是花开时节动京城,衰时,是城春草木深如许。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或许我们可以由此推断,这大约就是谢弗所谓“温馨、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围”之源头。
图 | 好人任逍遥
洛阳的春天满城都是牡丹,但似乎只有白马寺的牡丹,是从东汉一直盛放到如今的。
白马寺古树遮天,牡丹繁盛如锦,寺里的养花人不把寺里的牡丹当做春日的展品,而是培育一种佛前的陪伴,因此这里的牡丹不做招揽之态,雍容贵气不减,反添一种避世之清远。伴着晨曦初露僧侣敲响的钟声,走进红墙内,你会刹那间恍惚,这是闯进了魏晋的春天。
作为中原佛教的祖庭,白马寺已在洛阳城驻守近两千年,朝代更迭几番洗礼,战火的摧残避无可避,白马寺始终未迁址,寺里种种石刻雕塑,大都已经“起死回生”许多遍。但幸好有牡丹,无论如何,都会在每年第一场春雨之后如期盛开。
你若是问“牡丹能活多久?”洛阳人会回答:“可不敢说!牡丹是木本,有500年成精的!”或许,牡丹早就是洛阳人内心深处最自豪的精神支持,西周洛阳“四方畅达”时,牡丹是笑傲天下的盎然,西晋衣冠南渡时,牡丹是孤绝身后笃定的背影。
这样的牡丹,让洛阳不管是繁庶还是冷寂,都有着不变的阳春烟景作为底色,有这样的骄傲坦然作为根基。只要有牡丹在,洛阳城就有十万个信心,迎接下一个春天,就像在这千年的岁月中,洛阳一次次做到的那样。
牡丹,是洛阳无可厚非的“第一印象”,如同洛阳其他的“印象”一样,都是历史赋予其无法分割的标签。这里,是曾经的“中国”,文人才子,桀骜枭雄,迎于洛邑,归于邙山。不管是千年以前,还是千年后的今天,洛阳都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语境中,从未退居二线。
但,如今人们言谈中的洛阳,是东汉末年风云乍起的洛阳,是唐宋盛世衣袂京尘的洛阳,是龙门石窟与二里头夏都遗址的洛阳,是武侠小说里快意恩仇的洛阳,甚至是盗墓题材小说里的洛阳,就偏偏极少,是此时此刻的洛阳。
在洛阳过往的恢弘显赫与现代的落寞失意之间,有着比洛河还要宽阔的混沌,存放着大多数人对洛阳的“印象”——古都,文明,高贵的灵魂,尘封的历史。这印象如同欧洲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作一样,油彩夺目耀眼,却没有真实的细节。
这或许是世界上大多数伟大城市的宿命——用历史的认知代替现实的感受,用美妙的误会代替切身的真实,而越是深刻的历史和误会,这城市就越是眉眼不清。
就像洛阳,仿佛从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城市,而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个传说的标题。
但或许,为了牡丹而去洛阳踏春的人,也许有机会放下纵横捭阖的想象,往洛阳城的深处走去,触摸到洛阳真实的眉眼。
想起曾有人特意去洛阳寻一条叫做“勒马听风”的街道,据说是曹操当年在九龙台点兵,关羽在此处勒马听风声,窥探敌情,因此得名。满怀期待过去,结果寻到后大失所望——怎么是这样狭窄普通的巷子,旁边还晒着居民晾的衣服?
可是,这就是洛阳啊。洛阳,既是千年以前“宫室光明,阙庭神丽”的洛阳,也是在废墟之上重新生长的洛阳,所有金戈铁马、旌旗飘扬,都曾经在这里真实的上演,然后如风一般散去,终而归于日常。
就像大多数人对洛阳的想象是如何苍古,如何辉煌,这句“勒马听风”放在这里,眼前似乎就能看到那黄沙飞扬的画面,关羽手握缰绳,目视远方,听长风猎猎马蹄声碎,闻落木萧萧班马哀鸣,偌大的天地仿佛只剩了他一个,他一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
一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回过头看,这样的街名,只有洛阳当得起。
繁庶与冷寂的更迭,洛阳已经见过太多遍了。有多少痴痴等待春天敲响大门,而春天迟迟不来的时光,洛阳也静候了太久。于是洛阳自然而然地长成了如今“自我”的模样,不在意他人的“印象”,亦不去争夺目光,如果一个城市想要迎来一个春天,那洛阳比谁都懂得,守住自我,比任何都重要。
未到过洛阳的人,或许从没想过,在干涸枯燥的中原,竟藏着这样一个水汽淋漓的春天。能有这般润泽,还需归功于那条默默流淌千年的洛河。
三月的洛河已经解冻,悠悠荡开了,河岸边繁花似锦,垂柳依依。洛河微澜,不急不缓,仿佛时光在此可以顺水向前,也可逆流而上,全凭一念之间。这样的洛河,滋养了洛阳如水般包容平静的心性,而洛阳人,也将这千年沧桑,浮沉翻滚为一碗历久弥新的洛阳汤。
图 | CGTN
洛阳的“汤文化”最早可以探到商周,中原鼎故,即是这碗洛阳汤。洛阳水席名闻天下,是历史最悠久的名宴之一,你若是真要去试试,也不要指着一顿吃全了,洛阳水席一整套,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还不算八个凉菜,要是想一顿尝个遍,那还真不如穿越回去到武则天身边蹭吃来的现实。
与洛阳人最为亲近的汤,在街头巷尾的汤铺里,洛阳人一天的起始,就在这碗汤。洛阳汤铺众多,就往门口轻轻扫一眼,若是碰上那气定神闲地掰着烧饼往碗里放的,大概就是一家被本地人认可的汤铺没错了!
大胆走进去,选好自己喜欢的口味,就且在一边稍等片刻,很快,一碗热腾腾的汤就端上来了。肉片随着浓白的汤汁颤巍巍地晃,葱花香菜洒满,红油从中间往四周蔓延,深吸一口气,肉香混着浓厚的醋香扑鼻而来,白胡椒的呛辣紧随其后,深深喝一口,四肢百骸都舒畅起来。
洛阳汤种类众多,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荤的素的,酸的甜的,五花八门,似乎什么食材都能以“汤”的形式煮成一碗热热腾腾的美味,不管你什么口味,有无忌口,洛阳总有一款汤,可以让你吃的舒心。
洛阳汤的隽永,在于如水般兼容并蓄。数千年被洛河灌溉的历史,让洛阳养成了这样如水般自洽的性格,守着这深厚的底蕴,洛阳人的自得与自足早就长在根骨之中,既不急于争先,亦不会放任自流地凋敝下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洛阳老城周边的荒野上建立起第一个滚珠轴承厂,古老的神都洛阳,在新世代来临的时候勇敢地拥抱了现代工业文明,古老的河床上奔腾起崭新的波浪。如今作为全国排名第五的重工业城市,洛阳产出了精密程度最高的轴承,应用在神舟系列飞船上,几度奔月。
曾经的十三朝古都“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如今的省地级城市也蓄着新的力气,随时待发,洛阳人骨子里似乎既有着慢慢挨过凛冬的耐性,又有着步月登云切盼春来的决心。
春敲洛阳城,国色绽新知,有这样的洛阳人在,何愁洛阳的“春天”不再来呢。
编辑 | 湃耳
来源 | 谁最中国
- 特别鸣谢 -
Pulsation studio
CGTN、好人任逍遥等
-参考资料-
唐克扬《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
纪录片《天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