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说的是扬州风光。从天宁禅寺前的御码头到平山堂、观音山脚下,十华里水路风光旖旎,沿湖两岸,杨柳依依,亭台相映,楼阁争輝,各园相连,景色优美。
十里水路的堤上有座大虹桥,位于瘦西湖南门前,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是一座红栏木构桥,故名红桥,乾隆元丰改建为石桥,仿佛卧虹于波,改名为虹桥。虹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连亁隆都作诗赞美过。“扬州好,第一是虹桥”,这是亁隆年间诗人费轩的诗句。
今日大虹桥是从南进入瘦西湖的要塞,豋桥了望,可见湖水如带,画舫穿梭,垂柳依依…
从大虹桥向北,一条长堤逶迤北去,东侧碧波荡漾,西侧为花圃,路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此景即为“长堤春柳”。
长堤春柳不仅景色秀丽,更有迷人的传说,从柳溯源,可以追溯到隋朝,从严格意义上考量,可能称为“隋堤杨柳”更贴切,因杨柳与隋朝有不解的渊源…
《扬州府志》记载“隋开邗沟入江,旁筑御河,树以杨柳,今谓之隋堤。”《炀帝开河记》上说:“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民间传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隋堤多柳,王渔洋的冶春词说: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景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绿扬城郭”也变成扬州的异名,而杨柳跟扬州有不解之缘。
扬州宜杨,在堤上者更大,冬月插之,至春即活。三四年即生二三丈,髡其枝,中空,雨余多产菌如碗,合抱成围,痴肥臃肿…
旧日的“长堤春柳”,始于大虹桥,透迤至司徒庙。沿途有五景,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今日的长堤春柳,应该是在隋堤的一小段基础上打造的。自大虹桥脚下起,北至徐园门前止,自为一景,重筑于民国四年(1915年),乃湖岸桃柳夹道,春回大地时,夭桃呈艳,柳浪闻莺,最是游人断魂处。
“青芜不见隋宫殿,一种垂杨万古情。”“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漫步长堤春柳,1300多年前的隋堤难觅踪影,谁还能说出扬广沿堤植柳和赐柳姓杨的轶事?如絮如烟的长堤春柳依然那么妩媚、多姿…
阳春三月走在长堤上,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拂,柳丝翩翩起舞,树影婆娑,似青烟绿秀,柳絮如棉花糖一样,四处飘荡,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这大概就是“烟花”吧?
滨水有一亭,四壁虚栏,悬“长堤春柳”四字匾。两侧有楹联,“佳气溢芳甸,宿云檐野川。”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
于亭中倚栏四眺,湖中浮屿连连,树木茐茏。
长堤之游,在于漫步。临水观赏,清可濯足;豋山之游,高可舒啸。春日踏访更具情调,若春雨霏霏,雨丝柳丝轻拂湖面,小船轻摇,湖山缥缈、楼台虚幻,看隋堤上的红男绿女、唐装汉服,疑是海市蜃楼之现…
(扬州刘慧摄影,于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