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东南方向20公里,有一处以中秋赏月闻名的珏山,而在珏山风景区内,有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自古以来,素有“文青莲,武少林”的说法,对大多数人而言,驰名中外的少林寺自不必说,这深藏于太行山中的青莲寺还是颇为神秘的。
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的青莲寺,坐北朝南,面依丹河,背靠硖石山,初命硖石寺。唐太和二年(828年),重修硖石寺,并在硖石寺上方偏东的山腰上扩建寺院。从此,硖石寺有了两处寺院,一座下寺,一座上寺。上寺正殿里的释迦佛祖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咸通八年(867年),当朝皇帝为寺院敕赐“青莲”为额,硖石寺始称青莲寺。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赵家皇帝赐名为“福岩禅院”,下院仍称古青莲寺,至此两寺分立。到了明代,福岩禅院又被改称青莲寺,之后,青莲寺和古青莲寺上下两寺的名称沿袭至今。
站在停车场上,向北望去,挺立山腰的上寺古色古香,肃穆端庄。向西侧的山脚望去,下寺宝塔威严,神秘安详。
青莲寺的门口悬挂着清华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实习基地的牌子,说明这里绝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寺院,而是一座实力担当的艺术宝库。
上寺原为慧远禅师的说法道场,宋代以后成为天台宗道场。山门为天王殿,院落共分三进,一进有藏经楼,二进有大佛殿,三今有大雄宝殿殿。藏经楼共五间,藏有佛经700函5000余卷。二院大佛殿、罗汉楼、地藏楼有宋代彩塑37尊及500罗汉名号。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被无恶不作的日本兵纵火焚烧,很多艺术品都被毁于一旦。现在,艺术家和工匠们正在抓紧维护和修复,普通的游客尚无法一睹昔日珍品的辉煌。
寺院中有两组古树,非常值得欣赏。一组为两株银杏,一雌一雄,相守相爱已经1400多年。每年夏秋两季,一对情侣枝叶繁茂,握手相拥,雌树每每收获白果百余斤。另一组则为母子相依为命的参天古柏,母柏围粗3米,高27米;子柏围粗1米,高24米。相传,一百多年前,母柏枯死,寺院决定次日将其砍伐,另植新树。不想,当天夜里,一株幼柏破土而出,攀着母柏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树抱住。翌日,住持见之,以为神意,乃令供奉起来,严加保护。
上寺的创建者慧远法师也曾做过少林寺的住持,但其更多的时间乃是在青莲寺度过。法师在这里传法著述,注释《涅盘经》,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20部100余卷,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莲寺东侧有—天然石壁,高约20余米,下部怪石峥嵘,顶上坦如平地,相传为当年慧远法师注释完成《涅盘经》的掷笔之地——掷笔台,明朝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
自上寺下行去往下寺的路上,回头仰望,上寺端坐于山腰之间,尤显巍峨壮观。
相比上寺,下寺略小一些,最使人注目的是院中建于明代的舍利塔。舍利塔底座呈八角形,为藏式佛塔,通体青砖筑砌。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都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品。
下寺现存正殿3间,南殿3间,正殿中供奉有弥勒佛等6尊彩塑,有典型的唐代风格。南殿现存彩塑12尊,佛坛上正面的5尊塑像是宋代作品。殿中还有一通唐代碑刻《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图》,价值连城。这里的艺术品也正在维修保护之中,若想一睹真容,还需假以时日,游客要耐心等待。
回程,走出山门,千万不要错过别有洞天的“乳窦”。在鬼斧神工砍削而成的悬崖之下,顺崖壁淋漓而下的山泉,在崖下形成一池经年不涸的泉水,名曰“乳窦泉”。这一池清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早不减,不取不增,多取不减。至今,仍是寺里的饮用水源。摩崖之上的石壁,佛龛之旁,虽经山水多年冲刷,依然清晰可见早年刻下的“瀑布飞泉”,“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的字样,据史家考证,这些字迹大多为是北魏时期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