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260多万瑶族同胞中,贵州的瑶族同胞仅占5万多人。而在贵州的世居瑶族同胞中,现今生活在荔波县的瑶族也只不过占到十分之一强,约莫近六千人。
但这近六千的瑶族同胞,却是世居贵州的瑶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瑶民。故而,民族学的专家、学者、教授们,对于少数民族风情俚俗有浓烈兴趣的文人们,还有喜欢猎奇的游客们,都爱走进古朴浓郁、给人以神秘感、引人产生无尽遐想的瑶乡探索和采风,探访和拍摄具有远古遗风的场景和画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经缜密的考察亦认定:占荔波瑶族人数最多的白裤瑶,是原始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系“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
有学者专门为此解释:原始社会离我们今天的社会已十分遥远了,可以说,当代人谁都不曾见过,也难以想象;故而在世界的一些角落,发现并认定了某一点或几点原始文化的遗存,都令人惊喜,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和研究考察价值。在荔波瑶乡,无论是人数不足一千的长衫瑶,按服饰颜色称之为青瑶的瑶民,还是瑶族的神树崇拜、谷神祭祀、椎牛葬母、打猎禁忌等等风俗,都带着母系社会的遗风遗存。也就是说,他们今天仍然保存并实践中的风情俚俗,其文化体系和表现形式,都仍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某一个阶段。
而我们整个人类大都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逐渐一步步进化而来的。因此,也可以认为,今天我们在瑶乡见到的这些民风民俗、民族礼仪,在我们的祖先身上都存在过,都曾在某一历史阶段发生过。
认识清楚了这一点,到荔波瑶乡来旅游,也就有了别样的意义。当我们在美丽的山水风光中徜徉时,当我们惊叹美不胜收的浪涌峰浮的茂盛原始森林时,我们还能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获得这样的知识。这也就给我们的旅游增添了丰富神奇的色彩。
你想到了也好,你没想到也无妨,当你走进瑶乡的土地,感受到了母系社会后期的遗风遗存,你会在惊讶之余,陡生不少兴趣。
我之所以认定荔波瑶乡今天保存的风情俚俗,是母系社会后期的体现,则是出自对瑶乡神奇婚俗的细致考察基础之上。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当代人走进瑶乡,看到穿着“二片瑶”的漂亮女性,会不会有人动了邪心,图谋不轨?其实,这实在是多虑了。若真如此,那说明这位游客丝毫不了解瑶乡的历史和礼俗。
在有着浓烈的母系社会遗俗的瑶族传统观念中,“母亲”是神圣而又伟大的。在姑娘成人以后,整个的恋爱过程直至婚姻缔结,姑娘都掌控着主动权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赶场天,正逢恋爱年龄的姑娘小伙——大多并非为做买卖而来,而是借着赶场时人群聚集、四乡八寨的人们纷纷聚到场街上来的机会——挑选心仪的对象。小伙子看中了美貌的姑娘,只能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姑娘的身旁左右,以期引起姑娘的注意。姑娘如果对小伙不感兴趣,小伙子不能像其他民族的男子那样,主动追求女方。
这主动权掌握在姑娘一边。姑娘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就会驻足朝着小伙唱情歌。小伙若也有意,便会停下来回唱。几段歌词对下来,对方的嗓音如何,应对能力是否出众,形象气质都能显现出来。也有姑娘看中了对方,见男子腰间扎着彩色腰带,便知小伙也是来寻觅心上人的。姑娘就会上前去直截了当地抢夺男子的腰带。如若小伙是英俊出众的人才,还会引得一帮花枝招展的姑娘上前去争抢他的腰带——看哪一个先下手为强了。只有腰带被抢夺走了,男方才能作出回应。
瑶乡青年男女相识的时间与场合很多。不单在贵州山乡里常见的赶场,还有如正月的陀螺节、婚礼的热闹场合以及椎牛祭祖的仪式上,尤其是月色明朗的农闲之夜,甚至在一些瑶乡时兴的赶夜场时,都是怀春的瑶族姑娘结识交往远近小伙的美好时光。
一开始,对歌的场合是在大庭广众之前,瑶族姑娘小伙通过对歌来表露最初的心迹。如若双方看着顺眼,愿意继续交往,则在歌声中了解对方——闪闪烁烁却又细细地盘问对方的家底,并在察言观色中考察对方的人品:是落落大方,还是笨嘴拙舌,或是巧言令色、油嘴滑舌——双方你有情来我有意了,才能双双离开身旁伙伴,走进夜色中寻找地方,单独对歌和叙谈。
不是所有瑶乡姑娘都能歌善舞。一些相貌美丽、嗓音一般、贤惠善良却又不善歌唱的女子,也会请同伴中歌声出众的姑娘来帮忙,对对方做些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