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1982年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名可追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称娄山为''不狼山''。据清末遵义著名学者郑珍考证''不狼山''即娄山,亦称大娄山。《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其部将娄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娄姗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为表兄共戎高岩子,时称娄珊梁关,年久讹称娄山关,以此得名。明时播州杨应龙(杨端29代孙)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娄山关为''太平关'',但人们仍习惯称为娄山关。
据娄、梁二姓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等天祖之八世孙梁宗理同郎舅娄殿邦同为副将,奉旨随大将军杨端平蛮入播,驻守遵桐连界之高岩山黑神垭,其后殿邦之子娄珊,宗理之子梁关继承父业镇守黑神垭,再后娄珊、梁关奉令南征,在安顺一带立业。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后称之为''娄山关''。
娄山关陈列馆以文物和照片、战斗沙盘及多媒体等展陈方式,展示了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娄山关战斗的恢弘历史画卷。
娄山关,自古为黔渝两地的必经之路,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率领红军,大战娄山关,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仗。因此,娄山关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成为人们向往的革命历史圣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收集红军遗物,建设陈列馆,成立娄山关文物管理所,为前来瞻仰历史圣地的客人提供了服务。娄山关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尖山战斗遗址,至今保持着原有的面貌。
1928年黄道彬书刻的娄山关石碑,现基本保存完好。1973年,遵义地委行署在娄山关建造的大理石词碑,用396块云南大理石嵌成碑面,镌刻了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全文,泊金贴字,金灿夺目。在红军战斗遗址,另有娄山关人行天桥、古代军事要塞城堡建筑和红军战斗纪念碑等景点可供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