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人生百态,即便是顶风冒雨的蹉跎一生,也或是高处不胜寒的风光无限,无非是为了糊口饭吃。人生而不同,人生归处却也相同,就看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旅途了。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还挂着一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展现北宋时,汴梁城内一片繁华气象的名作,一直被各大名家视为传世精品,但赝品也有不少。
据说溥仪在逃离紫禁城的时候,曾经带出了数十幅《清明上河图》让人辨不清哪幅是真,哪幅又是假。不过溥仪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世间上竟然又出现了一幅“人皮”画的《清明上河图》。
01业精于勤
说到这幅“人皮”《清明上河图》,就不得不提一下这幅画作的作者,他的名字叫鲁可水。
我想很多人在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掀起一阵思绪,试图从过往的经历当中,寻找到一丝这个人的影子,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太难了。
因为这个人既不是灯光耀眼舞台上的明星,也不是什么常见于媒体报刊的知名人士。在他自己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从业多年的老修脚师傅而已,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亮点,连职业也称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
但就是这么一个很多人不屑一顾的职业,却让鲁可水在这其中摸出了门道,成就了他的生活,也成就了他别样的人生。
世上行业千千万万,没有高尚与低贱的区别。只要用心,只要兢兢业业,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的职业生涯当中,扬名立万,成就不一样的非凡。
鲁可水的修脚功夫可是家传祖业。据说在他曾祖父那代就是以给人修脚为生,不过可不要小瞧这个曾经属于“下九流”的营生,鲁可水的曾祖可是借着这一门手艺得到了皇家的赞赏。
相传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吓的一路逃窜,崎岖颠簸的路,让享受惯了的慈禧苦不堪言,脚上竟然磨出了老茧。
在一次中途歇息的时候,慈禧的双脚是疲惫不堪,一阵又一阵的酸痛。身边爱拍马屁的官员见有机可趁,于是将鲁可水的曾祖父请了过来,给慈禧修脚按摩。
经过老人家一番地推拿、按摩,慈禧不仅感觉舒服了很多,脚上的死皮也让老人家给一一揭掉了。一双原本有些沧桑的脚一下子又温润了起来。
慈禧观赏着自己“焕然如新”的新脚,心情立马大好了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不说,还对老人家的技术大加赞赏,给了他不少的赏赐。
不过修脚这个行业,在外人看来并不怎么光彩,随着新社会的到来,鲁家也就渐渐地离开了这个行当。
02迫于生计,重操旧业
到了鲁可水这一代 ,鲁家修脚的技术已经所剩无几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家族中的人都选择了其他的行当。只是还有极少的技法被保留了下来,算作是给家里人的一种福利。
鲁可水出生的时候,虽说家境不是很好,生活上也有些许的困难,但还算的上勉强度日,然而在他十几岁的那年,因为家中的一次巨变,一切也都发生了改变。
鲁可水是家中的老大,在他之后还有弟弟妹妹。一家人的生活全部靠着辛劳的父母得以维持。
然而在他十几岁的那年,父亲因病倒下了。没过多久,便撇下了这一家的老小,离开了这红尘凡事。一大家子的生活担子,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
作为家中的长子,鲁可水实在是不忍心看着母亲一个人操劳的样子。经历过一番思考之后,他决定担起家中老大哥的责任,帮着母亲分担一些生活上的压力。
他离开了学校,寻求去往县城能够找一份工作,补贴一部分家用,但是他的年龄实在是太小了,没有商家,也没有工厂愿意收留他。
经历了短暂的漂泊之后,鲁可水再次回到家中。想来既然没法找到谋生的技术,那就只能拾起祖宗留下来的那点技术,在老家做起了给人修脚的服务工作。
虽说祖上的技术遗失得差不多了,但多少还是有点底子的,没想到生意还做得不错,不少的人在体验之后,纷纷来找到修脚。
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仅凭手中掌握的那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更要琢磨、研究一行。经人介绍之后,鲁可水拜在当地一位修脚大师的名下,虚心学习他人的修脚技术。
也正是他对于工作的这种态度,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行事风格,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而且还送给他一个“鲁刀王”的名号。
要知道当年慈禧也曾称赞鲁可水的曾祖父为“刀王”,这也算是对他技术上最大的认可。
03“人皮”名画,不为名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鲁可水了解到曾经有一个铁匠,用铁打造了一幅名画,而且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
鲁可水也思量,能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也和爱好联系起来呢?鲁可水一直比较喜欢国画,而且还有一点绘画的基础功底。
思来想去之后,他决定打造一幅“人皮”《清明上河图》。既然有了想法,那就实实在在地去做。他先是临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然后开始收集在给客户修脚时揭下来的死皮。然后把这些“废物”一一地贴在了自己的画作上。
当这幅脚皮般的《清明上河图》完成的时候,鲁可水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已经用了一万多个客户的脚皮。
在这一年,他也给人修脚修了30年,这也算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认可,也算是对自己的致敬吧。
后来这个故事被其他的客户传颂了出来。一位当地知名的商人还慕名拜访,想出20万的高价来收购鲁可水的这篇“名作”,但这一请求被鲁可水断然拒绝了。
因为他的这个创意和他的创作的出发点本就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对自己职业的敬意,对自己这几十年的风雨所做过的总结而已。
如今鲁可水在当地也算的上一个名人,这个出名也是靠的他扎实的修脚技术。
正所谓说,没有做不好的行业,只有做不出名声的人。
人生百态,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或许只有真正的融入到其中,倾注真正的精力,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