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飞舞,落英缤纷。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期间,玉渊潭公园的樱花成了当仁不让的花海主角。
在如云的赏樱游客当中,有三个特殊的赏花人。他们都是公园园艺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育樱小分队”,带领园艺工作人员守护着园内40多种近3000株樱花。
圆脸、个子不高,手里总拿着一个记录本的小伙子,叫侯世星,是玉渊潭公园管理处绿化科的博士,主要负责花期预测和病虫害防治。
右为侯世星 胡娜摄
走在园子里,正在盛放的樱花他不看,专挑花骨朵儿或者光秃秃的枝条看。他经常凑近刚刚萌发的花蕾看半天,还挨个儿数花蕾的个数。每到这个时候,旁边儿的游客总是会用好奇的眼神看他。
游客并不知道,侯世星正在预测花期。侯世星说,绽放前一个月,花苞会小而坚硬,如果花苞的顶端开始变色,天气正常情况下有一周左右就能盛开了。
从3月底樱花季拉开帷幕至今,侯世星一直担任樱花花期“情报员”,全园所有的樱花在他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张樱花“动态开花图”,每日更新。从3月中下旬的早樱,到清明期间的中樱,以及未来几天的晚樱,他的“情报”一向很准。
说话语速快,单反相机不离手的女生,叫胡娜,是公园绿化科的高级工程师。她跟侯世星不太一样,她专门观察正在盛开的樱花,而且会用相机拍下大量樱花的照片。可如果想从那些照片中看看樱花有多美,估计看不到,因为她拍的都是樱花的花蕊、萼筒等部位的特写。
胡娜 刘平摄
胡娜的主要工作是培育和引种,可以算是樱花的“选品员”。“樱花可不会说话,要想看它前一年长得好不好,花期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在樱花的整个花期,胡娜整天满园转悠,记录下樱花的花色、花量、花开时间等等。
走着走着,胡娜就发现了问题。在一株樱花树前,她一眼就发现有枝条抽条了。“它们大都是南方来的苗木,今年1月的极寒天气对它们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有的枝条没扛过去,就会出现枝条回缩的现象,那就是抽条了,花期一过,就要马上补肥。”胡娜要赶紧拍照记录下这一情况,回办公室整理之后,将信息和指导意见提供给园艺队的同事们参考。
另外,每年春季和秋季,玉渊潭公园会分别开展苗木栽植工作,“选品员”胡娜就会奔赴山东、安徽、浙江、湖南等地选苗木,再运回北京,安排种植。哪个产地的苗木表现更好?是否适合北京气候?抗病能力强不强?景观效果好不好?这些都需要她在樱花开花期间开展大量调研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胡娜参与引种了一批中国原生种品系樱花,今年的樱花季就有十余株原产自我国福建地区的钟花樱品系樱花亮相,让游客充分欣赏到本土樱花的美。
爱戴帽子,年龄稍长,总是背着一个工具包的,叫张国新,是公园园艺队樱花技术小组的负责人。跟侯世星和胡娜一样,张国新也天天在公园里转悠,他是樱花的“护理员”,在花期主要查看枝条有没有折断、受损等情况。一旦发现折枝,就立刻从工具包里掏出剪刀修剪。
左为张国新 胡娜摄
张国新说,近些年,游客游园素质提高了很多,攀花折枝的现象大幅度减少,偶尔会有游客不小心碰折了枝条,他就得赶紧剪下来,一方面减少樱花的养分消耗,另一方面保持美观。“得把樱花最美的一面留给游客。”
作为樱花的“护理员”,张国新深知在北方干燥的气候中培育樱花并非易事。“杨树柳树不怎么需要照顾,甚至靠天吃饭就行,可樱花不行,不能‘渴’着,更不能涝,娇贵着呢。”
这就需要“育樱小分队”共同的悉心照料。
今年1月,北京遇到了罕见的极寒天气,气温骤降,室外越冬的樱花们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天气里,“育樱小分队”帮着樱花挺过寒冬,胡娜和侯世星仔细观察着樱花的受冻情况,张国新带领着园艺工人们给重点保护对象裹上“棉被”、搭上防风屏障……
樱花季后,他们还会更忙。侯世星重点盯防病虫害的发生,及时发现问题,与园艺队配合给樱花“看病吃药”;胡娜和张国新要赶紧给樱花树施“谢花肥”。“这也叫‘礼肥’,相当于给樱花送个礼。”胡娜说,开花会消耗樱花树大量的营养,如果不及时为它们补上“元气”,整个树势也会受到影响。
玉渊潭公园栽植樱花树的历史可追溯到1973年。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中国一批大山樱树苗。第二年春天,其中的百余株定植在了玉渊潭公园。
经过几十年的养护和几代育樱人的付出,玉渊潭的“樱花版图”已从原来的局部扩大到全园,形成了“一园多点”的赏樱格局。每年,这里都会繁花似锦,为北京市民展现最美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