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在诗人海子的心里,西藏是“一块孤独的石头”,是他梦的所在之处。
那里蓝天澄澈,原野广袤,寺庙林立,河水潺缓流过满是牦牛与羊群的茵茵草地,抬头便可望见遥远的雪峰沐浴着金灿灿的光芒,藏民淳朴而虔诚地生活在这片宁静而充满信仰的土地之上。
在这里,神灵遍在。藏民的心就如同孩童般纯净,世界上一切都“泛神”化了,一座山、一片湖泊、一棵树、一尾鱼,甚至一块石头,都是神灵的化现,都是可供朝拜的对象。
因为对这个世界有着敬畏,因此藏民们爱护自然,以仁爱的心对待世间万物。他们是快乐地生活在蓝天与草地之间的一群人,物质贫乏,但名利心淡泊,所求的不过一生向着信仰而行,并不会过分追求物欲的心,让他们可以在简单的环境中活得踏实而满足。
多少人在红尘滚滚中打转,回头一望西藏这片纯净之地,便有“蓦然回首,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之感,叹息而又向往。
在西藏,你可曾见过那迎风飞扬的经幡?听说经幡中的五色,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大地,绿色代表草木。藏民们相信,印满经文和图腾的经幡每飘动一次,就等于向上天传送一次经文和祈祷。
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曾描述:“在西藏的每个十字路口,每走一步,都有某种形式的六字真言在注视着旅行者”。
这是藏民们简单却令人感动的信仰,他们让风,让石头,让木头,让那一声声“嗡嘛尼呗美哄”的六字真言和手中不断拨动的念珠、不停转动的转经筒,将他们的祝福与祈祷送遍了四面八方,送向了世间万物。
《西藏生死书》中写道:“信仰,就是能让你在最黑暗的地方看到一丝光明。既然是信仰,那就要坚定不移。既然是信仰,那就要充满信心。”
花开了又落,树叶生长而又凋零,四季往来,人生如寄,正是“露水的世”。然而任凭世事如何沧海桑田地变化,现代商品社会提供了多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藏民们的心却单纯不动摇,他们的一生就是朝圣的一生。
手上绑着一块儿长方形木板,在头顶、胸口、腰下,三次敲打,跪地滑行,垂头、叩首、动身,再持续重复以上动作……朝圣路上无数男女老少,都以这样的姿势向着心中的神灵进发,用身躯一点点地去丈量这广阔的大地。
他们风尘仆仆、衣衫褴褛,那些满脸风霜的脸庞却又熠熠生辉,他们的眼眸中充溢慈悲又坚定的光辉。他们相信,只要磕着等身长头走完朝圣之路,那么今生今世再多磨难在来世也会化解。
他们举全家之力、花掉几乎一两年的积蓄,就只为登上朝圣的路途,宗教是他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事情。看一眼圣城拉萨,转一圈梅里雪山,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修炼。
在朝圣路上,偶然见到拄着拐杖,站立都不稳当的白发老者,还是坚定地一步步走着,不禁让人内心动摇和震撼,震撼于这种虔诚所赋予人们的力量,敬叹于人类的弱小而又伟大。很多人就这样死在了路上,但死在朝圣途中,便也死得如落叶归根般安详而无悔。
“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藏区不止是水草丰美,也有好些自然环境恶劣,气候严寒多变的地方。雪山冷峭、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有时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湍急河流。
藏民多以放牧、农耕为主,或者外出经商、跑运输。牧场通常离家和农田都比较远,他们也会过一种半迁徙的生活,搭帐篷而居。
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怎么样的环境中都能坚强地生存。但是,如果你去过西藏,你会发现在那些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藏民们可能衣裳破旧、肮脏,但是晒成高原红的脸上更多的是安详和灿烂的笑容。从他们的笑容里,我们能领悟到一些什么吗?
“西藏,拉萨,布达拉。
一个个充满魔幻的名字永远都是那么吸引着人。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终极的快乐。”
此刻,藏民们也许在草场上牧马放羊唱着优美的牧歌,也许坐在帐篷里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也许正对着寺庙和佛像一次次地叩拜,也许正磕着等身长头在那朝圣的路上……
愿对他们的祝福永远随经幡一同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