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美丽的九寨沟无人不晓,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距离九寨沟只有100多公里的甘肃陇南文县,奔腾的白水江从这里穿流而过,植被茂密,风景秀丽,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的美誉。文县是我国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的繁衍栖息地,名副其实的“大熊猫的故乡”。白水江从文县境内穿流而过,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除此之外,这里更具吸引力的还有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和白马藏族独具的面具舞。
从文县城沿着西北方向,在崇山峻岭之中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寨。薛堡寨村就是其中一个位于一座半山腰间的白马村寨,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除了一小部分汉族外,这里的原住民大都是白马藏族。“白马”在汉语里译为“藏族的兵”。据说,白马藏族是吐蕃王朝在东征途中遗留于四川九寨沟一带的一支队伍。东征结束好多年,这支队伍也没有被召回。时光飞逝,“藏兵”为表忠心,便称自己为“白马”。
如今,白马村寨的山山水水已变成白马藏族的家园,他们用古藏语歌唱和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奇异风俗。居住在甘肃陇南文县的白马人服装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白马藏族青少年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缠绕有红、蓝、黄、紫等色线,垂飘在帽沿之外,无论男女,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
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白马藏族除了其独特新奇的民族服饰外,面具舞更是让人感觉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蛮荒的远古部落时代。每年的春节期间,这里的白马藏族村村寨寨都有表演面具舞的习俗。面具舞文化是白马藏族最具代表性传统祭祀方式,是白马人对神灵崇拜的最直接体现。面具舞表演风格多样,现在流传下来的主要有“麻昼”、“干昼”、和“池哥昼”。
一、 “麻昼”
“麻昼”用汉语说就是“十二相”。“十二相”的意思就是指狮、龙、大鬼、小鬼、虎、豹、羊、牛、泵、 雕、凤以及丑莫这十二种面具,在舞动的时候,白马藏族人分别佩戴这十二种面具进行跳舞,因此,被称之为“十二相”舞,当地人又称之为 ‘咒乌’。形象各异的面具是白马藏族进行祭祀活动的重要道具。”主要在文县薛堡寨村表演,在正月十五由六位男性艺人头戴动物面具,手拿红、黄、绿三色绸带,身穿彩色绸缎衣裙来表演,表演者每人头戴的一个面具代表两个动物,而他们身着的衣裙色彩与纹饰也跟面具形象呼应。
第一相为狮头面具,代表鼠和羊,表演者身着黑短衫,下穿红裙;第二相为牛头面具,代表牛和马,表演着身着深红短衫,下穿蓝裙;第三相为虎头面具,代表着虎和狗,表演着身着红短衫,下穿黄裙;第四相龙头,代表龙和猴,表演着身着蓝短衫,下穿紫裙;第五相为鸡头,代表鸡和蛇,表演着身着蓝短衫,下穿绿裙;第六相为猪头,代表猪和免,表演着身着绿短衫,下穿棕裙。白马藏族举行“麻昼”表演目的是为了供奉山神,以祈求白马人民来年生活安康,诸事顺利。据老一辈讲述,麻昼舞的舞步不仅与十二生肖有关,也与月份相关,体现了白马人原始的动物崇拜。
二、干昼
“甘昼”是伴随“麻昼”一起表演的面具舞形式,由四位男性表演者身穿白色上衣,黑色马甲,头戴“干昼”面具,在麻昼间歇期间,同样以打击乐器伴奏进行表演。“甘昼”的面具形象跟白马其他的面具形象不太相同,面具表情较为柔和,嘴角上扬呈微笑状态,“甘昼”的四个角色均为女性形象,是白马人歌颂女性对家庭和人类的贡献。其舞步有固定的流程,队形变幻交替,节奏明快,动作干练且幅度较大。
三、池哥昼
所谓的“池哥昼”是由八个人组成的团体舞,由于传统的习俗舞蹈的强度,一直以来舞者都是年轻男性,八人里面还分不同的角色,四个“池哥”,两个“池木”和两个“皇帝”,总称“池哥”舞。白马人过新年是“小年大十五”,意思是说:比起春节白马人更看重元宵节,过春节的时候各个姓氏的会聚在各自的祖先灵堂前,点蜡烧香,一起喝酒吃肉,俗称“团圆酒”。
到元宵节的时候,才举行盛大的面具舞表演来拜天拜地拜神灵,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说到这里,我们上面所说的“池哥”和“池木”的表演者们是来自于不同姓氏,按照不同姓氏的人口数量,总体分为三大姓氏,其他人口是少的姓氏会和这三大姓氏不同程度地去结合,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同一姓氏的会优先相互帮忙,当然,不同姓氏的也会主动地相互帮忙,农忙时节相互搭把手,美丽的白马人总是那么勤劳善良。那么表演“池哥”舞的四个人来自于三大姓氏,每年轮流的形式,其中有个姓氏会有两个人来表演,剩余的两个姓氏各派出一人,这样三个姓氏就会组成了四人表演,表演者的装扮也非常特别,尤其是所戴的面具很是凶猛,是用来降妖除魔,相传妖魔鬼怪见他都会退避三舍。
三大姓氏中其中有一个姓氏派出了两个人来装扮“池哥”,那么其他两个姓氏的又会各派出另一个人来装扮“池木”,而这两个“池木”的扮像与四个“池哥”的扮像截然不同,他俩身穿白马妇女的盛装,用黑丝蒙着脸,所代表的是白马妇女,寓意着勤劳坚强的白马妇女也能够独立面对精神上的妖魔鬼怪和生活中艰难苦恨,也就是说白马女性同胞也同样能够撑起半边天。
待到四个“池哥”和两个“池木”都装扮好了之后,他们会到篝火广场来表演,这时的篝火广场早已燃起熊熊篝火,聚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也会有不少的人会穿着白马藏族的服饰,这时整个篝火广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甚是热闹。已有的六个表演者首先入场跳一段期待已久的面具舞来回应全场的热情,再接下来他们还有一个重的任务,那就是寻找两个“皇帝”,扮演“皇帝”的人员会在在场的人群中挑选,主要是要找俩了幽默诙谐,能说会唱还会跳的搭档,看起来寻找有这样能力的扮演者是有点困难,但是在能歌善舞的白马人群中寻找这样的两位搭档是个简单的事,很快他们会在人群拉出两位搭档,在他们的脸上抹上锅煤,佩戴一些搞笑的装饰品,因为找着两位“皇帝”是承担搞笑的角色,就这样跳“池哥”舞的全员聚齐,开始了精彩的“池歌”舞表演。
在整个表演的最后是最特别的,扮演“池歌”四位会在人群中各自拉出一个成年男性观众,背起他们绕着篝火至少跳三圈,所以这也是最费体力和耐力的时候,因此,每年表演“池歌”的四个人,基本上是年龄在十八周岁左右的年轻人,全场的白马人群会喊着本民族的口号,为他们打气加油,整个场面是非常的激动人心的。当然,年轻的四位“吃歌”也不会放过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会尽最大的能力比比谁背的圈数最多,谁背的最多,谁最光荣,同时也证明了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能够背负的起生活的各种压力,也就是说,在白马人的眼里,跳过“池哥”的年轻人表示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该成家立业了。
到了晚上,八位表演者会带着一群年轻小伙去上本村的每家每户去驱除鬼怪,一路上他们时儿唱着远远流传下来的本民族的歌,时儿喊着降妖除魔的口号。此时此刻,每一家都早早地为他们拿出了好吃的好喝的。等他们离开的时候还赠出酒、肉、馒头和香蜡冥币,一是感谢他们白天的辛勤表演和到家里来驱除鬼怪降安康,二是感谢神灵赐于谷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池哥”是在白马人心中的一个神灵。走完每家每户后,已经是到了深夜,最后会到一个祭祀的地方,又是点蜡烧香,鞭炮齐鸣,送走鬼怪,祈求祥降神灵保佑全村来年幸福安康。
白马藏族的面具舞作为一种原始古朴的民间祭祀活动,一方面反映了白马人万物有灵的精神信仰,另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祖先神灵的无比崇拜与敬畏。当然,这种祀神娱人的活动,不仅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白马人,更极大地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是白马文化的精神源泉。面具舞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祭祀”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个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神秘舞蹈,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沿袭至今,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白马山寨悠久的历史。
白马人的歌,唱不完;白马人民的舞,跳不完;白马人的砸杆酒,喝不醉;白马人的风土人情说不完。要想了解古老神秘的白马民族,欢迎你到白马山寨来!
正月十六晚全村寨人和各地慕名而来的客人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火圈舞,唱起高亢的民歌,这时整个白马山寨的狂欢进入了尾声,池哥昼的表演也暂告一段落。对于白马藏族人来说,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虽然如此,但面具舞既是舞蹈,同时又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每年正月十六跳完以后,面具、服装、道具等都要集中整理存放在特定的地方,等到来年春节摆上五色粮食,点起香烛,焚烧松枝、跪拜神灵后再开始跳。
作为一种极为原始古朴的民间祭祀活动,池哥昼一方面反映了白马人万物有灵的精神信仰,另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祖先神灵的无比崇拜与敬畏。当然,这种祀神娱人的活动,不仅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白马人,更极大地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是白马文化的精神源泉。
池哥昼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祭祀”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藏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个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神秘舞蹈,经历悠悠岁月的洗礼,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沿袭至今,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白马山寨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