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沟村曾于元代在距村口200余米处的北山坡上建造一座古塔,在世纪更替的风雨中站立了近千年。现在,当你站在路边向山坡眺望寻觅古塔的踪迹,回馈于你的只有被山风吹动的野草和裸露着的岩石,哪里还有什么古塔的身影。曾存世600多年的古塔,到底是圆形还是锥形,身高几层,面目是否俊朗,在塔尖是否也顶着一颗照亮夜空的佛珠神灯……带着这些好奇,许多来访者驱车进入塔沟村,却发现古塔早已不在了,村庄因沾了古塔的名气仍然称作塔沟村。
塔沟村位于新城子镇西南部群山中。南距密云区政府65公里,北距新城子镇政府10公里。
塔沟村域东临苏家峪村,西临太师屯镇马场村,南接太师屯镇令公山场,北与太师屯镇上两河村山场为界。村域处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谷长7公里。
塔沟村属于华北雾灵山西部余脉地带。土地瘠薄,以棕壤土和黄黏土为主。村庄地势南高北低,沟谷后端南北向谷口折向西,略呈“∟”形状,沟内一条河延至山外。
据史料记载,塔沟山谷西侧有一条王公子沟,王公子沟西山称为莲花山,山上古柏林立,曾建有昭明禅寺。昭明禅寺建于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为南梁太子萧统(谥号昭明)后人于后梁时期建造,敕赠“圣德昭明”牌匾,当地人亦称菩萨庙,后不知何因圣德昭明禅寺被毁。若干年后当地人在昭明禅寺原址建起三间药王庙,塔沟人称北药王庙。建庙开基时从地下挖出“圣德昭明”牌匾连同一只香炉,牌匾悬挂于庙门上方。药王庙保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于“文革”。2000年,来自北京的释传入法师出资重修昭明禅寺。在原址九间的基础上建成正庙三间,禅房一座,厨房、休息室各数间。
建于元代进村路口北山坡上的白塔,在方圆百里尽人皆知,堪称名塔。被保留到二十世纪60年代拆毁,存世600多年。塔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尚国讲述了古塔的身世。“塔沟村名因村口北山坡上古塔而得名,塔高7米,下部分大,上部分小,呈大肚子宝瓶形状,大概建于元代……”
听到刘尚国的介绍,仿佛看到那座古塔又站立在了村口路北的山坡上,见证着塔沟村历史变迁。
中国的古塔建筑是唐宋时期从印度引进的,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样式达3000多种。到了元代,由于西藏的佛教传入内地,内地也纷纷建塔,其形体多为覆钵式塔(宝瓶塔)。塔的下部是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圆形或圆柱形的塔身,塔身上部是一圈圈向上收缩的细高的塔颈,环圈多为13层,称为13天相轮。塔身一般刷成白色,显得素雅庄重。这种覆钵式塔(宝瓶塔)在元、明两代还在建。
古塔已经成为历史的追忆,但塔沟村还有更神秘的文物藏于历史的深处。来到村西南的山坡上,看到一处现代人极为罕见的明代文物姜毛峪城堡赫然屹立。由于它远离边关要塞,在明清两代及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未遭受战争摧残,四周城墙及城门保存完好。
姜毛峪城堡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方形,长宽各95米,寓意象征明代皇帝的九五至尊,明朝将军薛仁荣居此督办塔沟、曹家路、吉家营等地的修城工程。
俗语“有佛就有庙,有庙就有塔。”庙与塔相互照应,城与村融为一体。塔沟村具备了这3处古文物风水格局,堪称传统古村落。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最为困难时期,淳朴的塔沟人民宁肯到山外几十公里远的村庄搬砖运瓦修建房屋,也不肯拆掉姜毛峪城堡的砖石,致使它完整保存到今天。2015年,经密云区文物部门拨款得到修缮,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提起塔沟村今后的发展,刘尚国信心满满。他说:“文物古迹是留传给后代子孙的一笔财富,我们应该在乡村振兴的同时,更加注重和保护好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在这方面,我们塔沟村村民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让老祖宗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度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