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提起敦煌最著名的就是莫高窟壁画了,最近在这里出土了一件千年前的文献《凶吉书仪》,比起文献本身价值而言更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涂鸦。千年前的小朋友将它作为画画的草稿纸,还标上了“这是啥啥啥”的文字,网友纷纷感慨人类幼崽从古至今都可可爱爱。
在草稿上涂鸦是学生的日常,从上学开始大家就一直坚持这个习惯,尤其刚刚步入校园学习认字时期,看图识字更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需要依靠图形辅助记忆抽象字体,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以及反复记忆才能刻进脑子,没想到古人也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小祖宗”的涂鸦与现代小朋友的草稿如出一辙,可见这一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这并不是敦煌第一次出土文物,作为壁画最著名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优秀作品规模巨大、题材广泛。敦煌壁画多是描绘神的形象和佛与人性的关系。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这里也有相关记载,西夏时期的唐玄奘取经故事画有六幅,经过不断演绎诞生了《西游记》。敦煌壁画中的仙女飞天图是国宝级文物,流畅的线条和饱满的色彩,展现出千年前中国匠人的制作工艺水平。
文字作为历史文明载体是个伟大发明,“小祖宗”通过涂鸦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的事迹,众多文献也都是通过文字来传播文化,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承载。
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如今的某些简体文字还能看出曾经的“画”,例如山、人等基础文字都是象形而来,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出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第一种形式,后来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文字。
草稿纸的由来已久,古人称之为“笺草”,曾对它有这样的记载:“撰立牋草以诳诱休者,如别纸。” “丁香风里飞牋草,邛竹烟中动酒钩。”那他们对于草稿纸的使用也像如今一样吗?颜真卿有一张练手的草稿纸,字迹潦草还被涂抹了,却流传至今成了千古名作。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击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成为“天下三大行书”,乍一看可能以为这是一张废纸,因为字迹潦草还有几处涂抹痕迹,第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到涂抹痕迹,但它确实价值连城。
正是由于这一点作品更被世人景仰,颜真卿写作时心情悲愤情绪难以平静,所以出现错误,也体现出了他对感情的重视,是抒发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这张草稿纸对后世的研究价值极大。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但有些习惯却被传承下来,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的习惯想必是适合发展的吧,用草稿纸涂鸦不仅节省材料还能促进孩子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蜀中上王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