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最北端,一个名为林县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甚至全世界。这条开凿于悬崖峭壁,总长1500公里的大渠,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人造天河,它就是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红色教育基地和人气颇旺的游学目的地。景区主要由分水苑景区和青年洞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红旗渠纪念馆、分水闸、络丝潭瀑布、青年洞、创业洞、十水言碑、虎口崖、团结洞、一线天、两半山、悬空索道等。
红飘带廊桥是青年洞主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廊桥蜿蜒向前,状如山间舞动的红飘带,是红旗渠形态的延伸及红旗渠精神的升华。红旗渠其实并不是一条渠道,而是从山西引漳河到河南后一分为三,取名为: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分开这三条渠道的地方叫分水苑。整条红旗渠盘绕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是一条给人们带来水和希望的飘带。
翻开林县志,这是一部干旱血泪史。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是林县人民最深最疼的记忆。为解决老百姓喝水难的问题,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一修就是十年,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用一锤、一铲、一双手在太行山上开凿人工天河。
寒来暑往,十年里,饭都吃不饱的林县人,硬是用双手和顽强的意志修成了纵横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周总理曾骄傲地对外国友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当时,它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
走在红旗渠干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铁质标记,上面刻着:“当年修渠时,为保证质量,刻下的责任碑界”。据介绍,红旗渠修建者把对党和人民、对子孙后代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化成一个个碑界的名字,彰显的是对责任品格的坚守,才使寿命一般在20到30年间的石砌渠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依然固若金汤、滴水不漏。
走在渠道上,环游在太行山腰上,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管红旗渠叫围在太行山腰的红飘带。红旗渠所在的林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河南、河北和山西的交界处,也可谓是一脚跨三省。
“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透而过,周边则尽是林州太行山雄伟又险要的景色。置身其中,唯有震撼。
红旗渠水缓缓从青年洞里穿行而过,当年的救命水必须要从此经过再到河南。曾经,巍峨的大山挡在了面前,300多名青年男女义无反顾开始了开山凿洞的工程,历时一个多月就挖通了隧道。为纪念他们,这里取名“青年洞”。
纯手工,没有机器,以劳动代替资本,红旗渠是当代大禹治水精神的体现。58年前铁锤钢钎的交响、震天动地的开山炮声已远去,红旗渠精神却和这无声的渠水一起穿越时空默默流淌,永不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