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特点和符号。每个城市给人记忆点不同,往往不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名胜古迹。比如一提到西安,我们就会想到是兵马俑、华清池等古代遗迹。而一提到北京,就想到故宫长城。这些城市印记给人印象都有华夏民族历史元素,但有的城市却因为历史原因,呈现出不一样的印记。比如北方城市哈尔滨,如果提到哈尔滨,首先想到冷,再有印象就是所谓的冰雪文化,当然也有闻名的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等景点,这就是哈尔滨给外界印记。但这些印记呈现的历史元素与华夏文明并不接轨,而是一种欧洲元素。其实哈尔滨并非只有欧洲历史印记,也有华夏文明印记,比如金元文化,还有文庙,但留给外界的印记并不深。
在中国城市里,代表中国文化历史印记的文庙与代表西方宗教的教堂同时存在,很少见,但在哈尔滨这个遍布欧洲历史建筑风格的城市里存在这一现象,让人不理解。
1、教堂为何多?
据资料统计,哈尔滨教堂共有22座。其实近代以来,哈尔滨的教堂比现在还要多,只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教堂陆续被拆,留下并不多。现在留下来的教堂,最有名气的当属索菲亚大教堂,其实这处教堂并不是最大的,只是保存最好的。因为最大的教堂早已拆除。
哈尔滨为何教堂这么多?
其实原因很多,哈尔滨自从开埠建市以来,由于离俄罗斯最近,而且中东铁路修建以后,哈尔滨成为一个近代贸易中心。最先到这里的是俄罗斯人,后来又陆续迁来很多欧洲人。
哈尔滨开埠通商后,大量的俄国人、犹太人及其他欧洲国家人陆续进入哈尔滨贸易经商,他们也在哈尔滨定居,于是大大小小的教堂建起来,而且还有别具风格的巴洛克建筑等风格。这是哈尔滨教堂多的原因。
凡是宗教都有一个传教或者举行仪式的场所。由于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宗教信仰不同,祭拜的场所也不同,中国主要信奉儒家和佛教,也有道教,但寺庙并不多。哈尔滨洋人所建的各类教堂,也代表着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当时外国人涌入哈尔滨时,哈尔滨才是一个码头,虽然还处于清朝的统治,但原住民并不多。后来涌入的国人,并不是有钱人家,只是来哈尔滨谋生。
后来随着哈尔滨教堂不断增加,也使一些哈尔滨的中国老百姓受到感染,很多人也因此信了西方宗教。这种现象并不是哈尔滨独有,全国各地都有这种现象。只是在二十世纪初,哈尔滨这种现象很普遍而已。
教堂的增加,也说明外国人在我国传教增加,信教的国人也增加。
2、文庙因何而建?
哈尔滨有一处文庙,这处文庙与全国各地的文庙有所不同。该文庙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哈尔滨文庙有许多不同之处在于,沿用中国古典建筑,又运用现代建筑风格。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改革初期的一次应用。
哈尔滨文庙正门不开,是因为1905年科举制度取消了,因此哈尔滨的文庙正门不开,只走偏门。即使进去的人要去状元桥也只能走偏门。因为这处文庙没有进过状元,所以哈尔滨的文庙就有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倒走状元桥”现象。
文庙建成后,张学良题写了《哈尔滨文庙碑记》,时任东三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撰写了《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而且碑背面还刻有捐款者名单及款额。
对于哈尔滨文庙的建立,说法不一。但从资料来看,主要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一次较量。是生活在哈尔滨的国人意识到外来文化侵蚀,不得不行动起来,把中华元素树立起来。
哈尔滨文庙建成后,并没有抵挡住欧洲人在这里建教堂,或许这是哈尔滨一大特色。
3、留给世人思考
对于哈尔滨文庙与教堂并立,是历史形成的产物,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汇,还是一种融合?但我们换一种角度看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西方对中国一种文化侵蚀与占领。在清末民初,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很多旧的传统被打破,新的还未建立,就给西方传教带来条件。
现在哈尔滨一直保留很多欧洲元素的建筑,是保留一种历史记忆,与宗教无关。如果从当时的情况看,我国历史传统元素东西太少,无法抗拒外来宗教传播。而及时把华夏文明传统树立起来,也是启示国人不要忘本。无论这个城市有多少外来元素,都改变不了中国人的传统与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