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窟,位于著名的九层楼以北,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唐、宋、西夏、元重修,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
又被公认为是莫高窟早期内容最丰富的一座——融合了佛教、中国神话、道教、印度婆罗门教诸神;既包括中国的传统神话人物,也不乏西方的神灵,中西方不同风格艺术在此处交汇。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今天就与大家一起,细细挖掘
莫高窟285窟中的精彩亮点。
01
中原佛教艺术的荟萃
独特的洞窟结构与泥塑造像
主室为覆斗顶形窟,平面为方形。窟室中央现存一元代所建的方形坛台,南壁和北壁对称地各开凿4个小禅室。部分禅室内或门口还残留有元代所修小塔的部分塔身,窟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
第285窟 西魏壁画藻井
285窟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在窟内,佛像、菩萨像、禅僧像极为典型。
有瘦削清癯却不失庄重,被称为“秀骨清佛像”的“倚坐说法佛”。
有结跏趺坐、凝神摒虑,体现“凿仙岩以居禅”的北方重禅行学风的“禅僧坐像”。
这些塑像的岩质较为疏松,基本采用泥塑彩绘的方式:
以人工制作的木架为骨,束以苇草,外敷草泥而成型,再用彩绘增色表现外貌神态。
出彩的故事壁画
285窟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壁画故事也是一大看点。
著名的“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就绘于285窟南壁。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画工构图巧妙,用五个强盗代替五百强,在并不富裕的空间内将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所涉及到的战争、审讯、挖眼等场面感染力强烈,画面结构紧凑,情景交融,人物神情各异,充分体现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思想。
和“五百强盗成佛”类似的还有《化跋提长者姊缘》、《度恶牛缘》、《沙弥守戒自杀缘》等故事画。或长卷连环画,或单幅画,表达“众生皆有佛性”的宗旨。
经典的佛教形象
大面积的描绘显得285窟宏伟辉煌,局部特写则彰显了它的不落窠臼。
就人物而言,少不了洞窟最大投资者——供养人。
莫高窟中的供养人画像,大致分为:民间集资建造,合资建造,以家庭为单位建造。由于285窟的供养人形象男女老少皆有,一般被认为是家庭窟。
有些供养人的面部虽略显模糊,可从保存完好的其他画像上依然能看出人物修长的身体,疏朗传神的神态。
在285窟中,有菩萨就有童子。
即使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但佛龛上部龛楣内十一身的童子的颜色依旧如初。在底纹饰缠枝忍冬的莲花上,童子们下半身藏在莲花内,上身几乎不施色。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这十一童子所持的不同乐器,很多在《国家宝藏》的“散乐图”中友情出演过,真是大有名堂。
285窟中还有日月神伏羲女娲、大力士乌获、朱雀……各类经典形象,等着你前去解锁。
02
多元色彩的艺术
远道而来的客人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自传入中国以后,西方的神灵,也以佛教为媒介,经过中亚、西域传到敦煌。
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画像就在西壁主龛北侧:
他全身黑色,三头六臂,上举的两手托日月,中间两手持铃和箭,胸前一手持弓。
南壁最右端龛楣旁是有关他的故事画《婆罗门施身闻偈》。
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以往看到的一些飞天带着浓浓的西域风,形体较短,结实粗壮。
第285窟的飞天根本是改头换面!每一位都面容清瘦、身材修长,飞舞于天花流云间。
优雅的飞翔之姿,给高雅的佛教绘画增加了灵动之感,是敦煌壁画中当之无愧的“明星”。
这些来自西域的诸神与与中国的神怪们同存一窟,以混搭风为世人打造一座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美术馆”。
接地气的文化融合
无论是有异域风情的古印度神像,还是扎根本土的中国画像,不难发现——
多数佛像的面庞不似传统的红润饱满之态,色彩多青绿红黑,颇有一股瘦骨仙风之气。
衣着也有了改变:菩萨,一改之前裸身赤脚形象,身穿中原贵族服饰,宽袍大袖,脚穿云头履。
人物、建筑、山水、风情,包括横卷式和榜题,都来自汉晋社会及其艺术。
供养人男像着汉化鲜卑官服,女像梳高鬟髻,着大袖襦裙。
甚至连印度强盗都穿了中国北方百姓的褶裤;印度国王变成了头戴通天冠、身着大袍、手挥尘尾的中国皇帝,呈现一片浓浓的中原风。
如此的改变与时代背景有关:
北魏晚期,鲜卑统治者内外矛盾加剧,最终政权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敦煌正是西魏的统治区。当地刺史元荣出资开凿石窟、请人抄写佛经,用佛教来安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
工匠受到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汉化与之前修建的云冈石窟的影响,整体画风清新典雅,各方神仙有机会戴风帽、穿宽袍大袖,才能让西方的日月神乘车、中国日月神驾雾到这里相聚,才有了今天285窟的风采。
-END-
编辑|丁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