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越来通太湖,北连横塘倚翠山。万顷一碧呈天镜的石湖,文化遗迹众多,水乡风光见胜,至今仍为世人所瞩目——
万顷石琢成,越垒对吴城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吴越争霸,凿石开渠,以得巨浸,留下无数人文遗存;这是一个有景致的地方,湖山相映,塔影画桥,交织成一幅江南山水画卷;这是一个有魅力的地方,文人荟萃,诗词咏叹,民俗流传,至今不衰。
石湖佳山水,五堤倚运河。石湖景观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而在大运河水的浸润与滋养下,围绕石湖的蠡墅酿酒、造船行业名噪一时。在苏州的“运河十景”建设中,“石湖五堤”名列其中,它将以全新姿态延续繁华记忆。
陶开俭手绘
春秋巨浸,群山奔湖
石湖,位于苏州城西南郊,是太湖的分支和内湾,“湖南北长九里,东西广四里,周二十里”(《吴县志》),为一狭长的带状湖泊。古人云:“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为最。山自西群奔而来,遇石湖而止”(《衍道原送行诗后序》)。这群奔而来的山,便是横山。
横山主峰七子山,四向延伸山岭,有上方山、吴山、尧峰山、凤凰山、姑苏山等。在峰峦叠翠、深坞幽谷间,形成了变化丰富的峰、峦、岭、坡、屿、岩及台、寺、塔等景观,在石湖上或隔湖观山,则“诸峰映带,颇为胜绝”。在《石湖志略》中这样描述:“石湖,山水之会也,城廓宫榭多百战之遗,台池苑囿极游观之盛……”被誉为“石湖佳山水”和“吴中胜境”。
石湖之名,始自范文穆公,而石湖之源,则要追溯至春秋时期,彼时已为巨浸。相传吴越争霸,曾在此横截山脚凿石开渠,“湖底皆石”,因而得名石湖。石湖水面辽阔,有越来溪南通太湖,北连横塘;荷花荡环抱茶磨屿;四周泾、港、溇、湾、浜、渚、池等与“千顷一碧呈天镜”的湖面相互吐纳,组成了完整的水系。
春秋时期,石湖为吴国要地,曾筑有郊台、梧桐园、鱼城、苦酒城、射台、宴宫等,著名的姑苏台也建于附近。吴越交战,越军从太湖乘船而下,遂有越来溪。越军在湖东北筑城屯兵,与吴军隔水对峙,才有了越城、吴城。也就有了杨万里的诗“万顷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垒对吴城”。而石湖东的“蠡墅”则得于越大夫范蠡。凡此种种,无不彰显着石湖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遗存。
万顷明镜,风雅传世
谈及石湖,范成大不能不提。
石湖虽可追溯至春秋,但古代史志文献到唐末《吴地记》和北宋《吴郡图经续记》,都只记有越来溪,而无石湖。直至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一出,始见石湖之名。所以,明代《苏州府志》上说:“石湖之名,实自范文穆公始。”
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人称范石湖。他早年就寄迹石湖,35岁,友人赠其《送范石湖序》,42岁就开始营造石湖别墅,历时5年,终于建成。而后,从小住到退隐常居,石湖成了他的快乐源泉和精神绿洲。“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荒寒未办招君醉,且吸湖光当酒泉”……他为石湖所作诗文不胜枚举。范成大赋予石湖以个性色彩,石湖自范成大而著称于世,至今在石湖东北隅的上方山,仍建有范公祠,为景区著名人文景点。
范公建石湖别墅,也引领了一股文人在石湖构筑别业之风。南宋卢瑢在越来溪西筑“南村”,被誉为“吴中第一林泉”;元末卢廷瑞在陈湾筑“求志居”;明代王宠在越城桥东建有“越溪庄”;上方山下有“浮黛楼”,紫薇村有“溪云山居”。这些山庄园墅多依山面湖,借景湖光山色,当下都已荒废,只有遗址遗迹可寻,让现代人遥想石湖景致之胜,人文之雅。
石湖之美,前人多有吟咏,留下数不尽的诗篇。张祜在《楞伽寺》中写“楼台山半腹,又此一经行。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徐崧八月十八看串月,也不忘歌咏“吴门山水谁最胜?石湖一片明如镜”。除了诗人,吴门画家也钟爱石湖,传世名作有沈周的《石湖归棹图》《渔庄村店图》,有文徵明的《石湖图卷》《石湖清胜图卷》等,而清宫画家所作的《盛世滋生图》《南巡盛典·名胜图录》更是对石湖进行了写实记录。
石湖五堤,再造胜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胜的石湖,也经历了战乱、衰败、修葺的全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湖开始全面规划建设,并列入太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成为其中的十三个景区之一。“落日淡烟消,平湖碧玉摇”的景致逐步恢复。2021年,苏州建设“运河十景”,“石湖五堤”又将再造胜景。
石湖共有五条堤岸,分别是吴堤、越堤、杨堤、范堤、石堤,都位于石湖滨湖景区内。吴堤、越堤以纪念吴越文化而名,杨堤和范堤则分别纪念隋朝大臣杨素和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石堤以石湖命名。这五条堤岸将石湖水域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东石湖、西石湖和南石湖,是江南湖泊堤径最密集的一处,造就石湖十八景之一“翠堤分水”,长堤如翠带蜿蜒于水面,勾画出优美的线条和轮廓。形成水外有水、路转景异的观赏效果,是石湖的一大特色。
石湖五堤各有特色和景致,且文化内涵丰富,值得细细观赏。纪念吴越文化的吴堤,全长约2000米,是石湖最长的堤岸。其秋景最胜,堤上有乌桕、枫树等红叶和橘子、红叶李等秋果,形成十八景之“越溪双红”。与吴堤相连的石堤,是西石湖和南石湖的分界线,石堤双面临水,堤上有百狮桥,126只形态各异的狮子,寓意美好,是景区最长的一座十九孔桥。越堤在石湖中部,把石湖分为东西两部分,是主要赏景路线,堤岸西面水中建筑“天镜阁”,是石湖标志性建筑之一。范成大的天镜阁早已不见踪迹,1993年,参照《盛世滋生图》在湖心洲上再建天镜阁,它外形如舟,在四周湖水的倒映下,仿佛楼船航行于烟波中。
杨堤和范堤是纪念名人而命名,范公与石湖关系之密切无须赘述,而杨素也与“苏州”颇有渊源。隋开皇十年,江南皇族叛乱,杨素率大军讨伐,原来的城郭不能安守,杨素移军上方山一带,建“新郭”,改“吴洲”为“苏州”。
两大项目总投资超50亿
打造最美石湖,做亮“姑苏繁华图”
据介绍,石湖将进一步推动五堤及景区滨湖区域环境优化提升,推动渔家村文旅项目建设,改造提升蠡墅老街,打造以艺术创意、沉浸体验、生态宜居、休闲旅游、功能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蠡墅生活美学小镇。
渔家村地处石湖风景区北侧,与石湖紧密相连,其所在的新郭地域是越城遗址。近年来,姑苏区正逐步推动渔家村文旅项目建设。作为苏州市区两级重点工程,该项目东起烟波桥北延线向北连接沧浪新城,西至越来溪,南邻石湖水景,北枕新郭港,规划用地21.2625公顷,总投资16.54亿元。主要以越城遗址为核心文化,以姑苏繁华图为自然肌理,以范成大田园诗歌、乾隆六临石湖及沈寿旧居等历史人文资源为载体。
渔家村依托真山真水及运河景观,与石湖景区东入口布局进行错位规划,推动考古博物馆、渔家水乡、休闲康养等文商旅产业品牌打造,运用数字科技灯光秀展现“石湖串月”奇观,做亮“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品牌。
“目前项目一期新郭老街工程已竣工,考古博物馆已于去年开工建设。项目二期渔家水乡也计划开工建设。”苏州越城遗址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晓仁说,作为渔家村项目中的首开板块,其最大特色在于由多组体量不一的建筑群组团而成,以粉墙黛瓦为主题,融入木贴面、块石墙裙、木封板等造型,保留原有的老树、老井、老屋,形成具有浓郁村宅韵味的苏式生活怀旧区。
蠡墅古镇位于石湖东岸,相传春秋末期在越国任大夫的楚国贵族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后,曾在这里建别墅小居,“蠡墅”因此而得名。古镇位于大运河与石湖洄流水系中,在大运河的浸润和滋养下,酿酒、刺绣、造船等行业都曾闻名一时。
当前,吴中高新区积极规划,预计投入35亿元,打造以艺术创意、沉浸体验、生态宜居、休闲旅游、功能提升为主要内容的蠡墅生活美学小镇,目前蠡墅老街正在实施老旧房屋搬迁改造。
+点料
留住记忆
长卷打开蠡墅记忆
今年82岁的包克亮曾是蠡墅老街上的老居民,蠡墅老街是他化不去的乡愁。2018年,包克亮画出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蠡墅镇记忆图》。工程师出身的他,将上世纪50年代的蠡墅老街的繁荣逐一呈现,造船厂、刺绣、酿酒等产业都可在这幅长卷中寻得踪迹。
“那里有我的童年、少年,那里是我的根。”包克亮说,现在家乡变了模样,画此图也能给年轻人看看过去的蠡墅老镇,希望老镇修复、改造时有据可循。
专家建言
寻找更多向历史致敬的东西
吴堤、越堤、石堤、杨堤和范堤五条堤坝横卧水面,范公祠、楞伽塔、越城遗址、行春桥等景物景观散布其间。这样的景观更应该利用好、挖掘好、保护好,需在运河中寻找更多向历史致敬的东西并展示出来,复建古桥、古城墙等古建筑,打造属于这里的标志性景观,让游客通过景观了解“运河故事”。
——知名学者 徐刚毅
【名人题咏】
初归石湖
(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石湖
(明·文徵明)
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
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蘋末,往事悠悠白日西。
频依旧江波秋月堕,伤心莫唱夜乌栖。
【乡风民俗】
在苏州,自古有八月十八“石湖看串月”的民间习俗。清代诗人沈朝初有诗云“苏州好,串月有长桥”,诗里的长桥便是石湖中的行春桥。该桥为九环洞桥,皓月当空之时,9个环洞各映月影一轮于湖水之中形成“九月一串”之奇观。
“走月亮”是石湖串月民俗的一项重要习俗,自古有之。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记载:“中秋日……吴俗,妇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结队而游,名曰‘走月亮’。”
(苏报记者 张丫 罗雯)
来源:苏州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实际情况为主。感谢原作者的辛勤创作,转载只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新闻资讯之目的,未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原作者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