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梁鸿墓的心愿久矣。很早就知道举案齐眉的传说,对梁鸿这样一位东汉高士,一直心怀景仰,偶然的机会,得知无锡有座鸿山,听名字就与梁鸿有关,不过去过一次,只是看到有座气象森严的泰伯墓,并没有看到梁鸿的遗迹。不甘心,继续在网上搜寻,得知梁鸿墓就在鸿山里面,终于在一个清明假日,我再次来到了鸿山。
顺着一条与上次不同的小道,我来到了鸿山脚下,一个叫杨梅坞的村口。原来这里正是鸿隐堂。上山前,看过一张“鸿山十八景”的图片,鸿隐堂居于中心位置,相传是当年梁鸿与妻子孟光隐居的地方。如今的鸿隐堂,白墙黛瓦,整饬漂亮,显然是后人重新修建,可惜大门紧锁,无法窥见其中的堂奥。只得折向东,见路边有涤砚池遗址,曾经是梁鸿洗涤笔砚的地方,不过水已干涸,也无法想象梁鸿当年临池抚笔的潇洒风姿。
再向东,见有台阶数级,开始登攀鸿山。
鸿山并不高,远看就是小土丘而已。不想就是这样的小土丘,爬起来也不轻松。爬了不到一半,台阶没有了,只有野路,山虽不高,坡度却不小,而且沙土松散,脚底不时打滑。几次想打退堂鼓,隐隐听得头顶有人声,于是不顾气喘吁吁,借着树干丛枝继续努力,总算到了山顶。
山顶并没有平整的甬道。乱石嶙峋,沙土碎砾,绿树翠竹挤簇一起,视野也并不开阔。原来这是一座半开发的野山,而非成熟景区。游人倒是不少,往来穿梭,使得这么一座原本安静的小山热闹异常。我一路向西,经过眼空台、上天河等景点,在一个拐角处,看到梁鸿墓的标识。
老实说,我很不愿在这样的情境下遇到梁鸿墓。墓上方就是主山道,周围实在太过喧扰。正如照片见到的一样,梁鸿墓高高地居于其中,在下方不远,东边,有一小篆石碑,上书专诸之墓,西侧,有一块被树枝遮掩了碑名,只看见土丘的坟墓,那是要离之墓。
三座坟墓呈品字形上下错落,而且墓主人分别是一位隐士和两位侠士,这是我见到的最奇特的组合。是的,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照片时,我感到诧异,甚至有些惊悚,而当我实地站在这里时,却是如此的心平气和。
我理想的情境,是在一个游人稀少、寒意飘洒的下午,一个人与这三位高人的墓丘不期而遇。万籁无声中,你可以与上古时代的侠肝义胆与仙风剑袂对话。你恍惚回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时代,周围到处是游侠高士,他们形影茕茕,惜言如金,却自由穿梭于大地之上。我不知道梁鸿死后为什么会与两位春秋刺客专诸要离葬在一起,但这样的结局,不禁让我想到陶渊明的《拟古九首》其八:“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复何求!”诗中的两高坟只是约数,伯牙庄周也只是象征,而眼前,却真切地躺着三座高坟,如果说两位刺客代表剑,而梁鸿则可以是琴,他们虽然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却在死后用剑胆琴心叠加出一种奇妙光芒,在中国文化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围没有西风凄雨,也没有黄石苍苔,只有明亮的阳光筛过树草,留下满地的绿色。在这个天清地明的日子里,一切都充满生机,更多的还是希望。我在三座墓前默立良久,始终找不到想要的感觉,于是顺着另一条路走去。
山间阵阵清香。也许是香樟,也许是女贞、栎树还是别的树种。鸿山不大,但满目苍翠,居然枸骨还开出了绿花,此前从未见过。我从西侧下山,再绕至东首上山,把鸿山反复转了两圈,依然是游人如织,山脚下的一片树林,在枝头跃动美丽的紫色,原来那是攀援的紫藤,同样未曾见过。
我释然了。因梁鸿得名的这座鸿山,拜访的不仅是一座墓丘,更是生生不息的人间。
(作者:张凌云 系江苏省作协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