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探幽
商氏宗祠。
横屿象山庙。
近日,笔者前往福州鼓山镇横屿行政村拥上自然村进行文物调查,参观拥上村宏山古迹(象山庙),及周边观音阁、象山书院、商氏宗祠、宋代水井。这些相连或相邻的建筑组成一个宏大的建筑群。
象山庙,又称宏山古迹。庙在象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戏台、戏楼(俗称酒楼)、拜台、大殿、后殿等组成,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门墙砖构,开三拱门。中门门额镶嵌“宏山古迹”石横匾。
戏台双坡顶,台前石柱阴刻:“千秋歌咏传虾屿,一曲升平谱象山。”下款:“大中华民国十七年孟冬吉旦立。里人潘圣城率子(敬字辈),孙(日字辈)敬献。”说明此戏台建于1928年。戏台两前侧置戏楼,戏楼二层,石柱镌刻多对楹联。拜台四角,石柱木构架,民国建筑。
大殿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石木构架,殿前游廊轩顶,两边设封火墙,双坡顶。殿内圆形石柱粗大,呈瓜棱形,其中一石柱阴刻:“前宋乾道六年庚寅岁八月十三日经始。”另一圆形石柱镌刻:“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八月十二日翻盖。”两处题刻说明两个问题:一、大殿是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翻盖。二、其庙是“前宋”乾道六年始建。这些瓜棱形石柱是宋代遗存、元代刻字其上,或是元代打制的,此事有待考证。每根石柱上端再嵌立木柱以支撑屋顶,木柱及屋顶疑为清代或民国重建。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具有明代建筑风格。
观音阁,位于象山庙右侧(西侧),两边设封火墙,双坡顶,占地20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屋顶为现代重建。后殿略高于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观音阁尚存18根圆形石柱,石柱镌刻文字均为宋人称谓。观音阁为象山庙组成部分,同为始建于宋代,其圆形瓜棱纹石柱为宋代遗存。
文昌阁,位于象山庙左侧(东侧)。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占地数十平方米。阁前遗存一块碑刻,碑长150厘米,高49厘米。碑文:“象山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其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和私塾。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延续至明、清。象山书院不见志书记载,始建年代难于考究,但该书院始建不会早于宋乾道六年,最晚建于清代。现在文昌阁疑为清代重建,民国重修。象山书院碑应是清代或之前遗物。
商氏宗祠,在观音阁右侧。坐北向南,由门廊、天井、左右披榭、大厅组成,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门墙砖砌,开三门,中门门额楷书“商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尚保留明代建筑风格。祠前立有《商氏车头》碑,碑高135厘米、宽63厘米、厚13厘米。碑文:“商氏车头,清乾隆壬辰重建造。”祠内立一块御赐碑,碑高180厘米,宽51厘米,文:“皇明。赐府庠生八□翁寿官商绍夏铭。万历十年正月吉日。”
宋代水井,位于文昌阁东侧。井身均为圆形,花岗石砌造。其中一口井深6米;井栏是用整块花岗石凿成圆圈状,外径1米,内径0.71米,高0.7米;外壁镌刻:“弟子郑初舍井栏一口,追荐考妣用资生界。绍兴十年四月日题。”楷书,字径10厘米。
象山古建筑群尚存宋、元、明、清、民国的遗迹遗物,目前因房地产开发,该建筑群面临被拆除危险。文物不能再生,为保护建筑群的完整性,建议除象山庙应保留外,观音阁、文昌阁、商氏宗祠、宋代水井均应予以保留,并把象山古建筑群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象山书院石匾。
第1845期
(全文共1638字)
作者:黄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