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县牛,抬石头,抬到徽州做牌楼……”
这是徽州乡村妇孺皆知的歌谣,讲的是明朝大学士许国功成名就后在古城内建八脚牌楼的故事。从民谣中,能想象到当年建造牌坊的浩大场面,以及运石头旅途的遥远与艰辛。这项工程如此费力耗神,为什么还要建呢?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我。我第一次听说徽州牌坊是听爷爷唠叨的,他当时是在哼哼哈哈地唱这首歌谣,唱歌的美感发自内心,在脸上开成一朵菊,那份艰辛在爷爷的口中变成了快乐的歌谣,似乎劳民伤财的主题都隐形了。
爷爷常把上县城,会说成下徽州府去,让我了解到它是一座府城。后来,我到歙县南乡去走亲戚,长辈们又把去县城,叫上徽州府。一上一下,似乎是自家的楼房亭阁,随便上下进出。竦源河处古城上游,而歙南是古城练水的下游,所以才有上下之分。以河流来区分,我老家竦源河是新安江起源之一,虽未列入“六水回澜”,却一点不妨碍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片水域的热爱。生长于穷乡僻壤,几与外界隔绝,想读懂外面的天空,获取外面世界的信息,太难,那时的我,真的抗疫时期宅家“井底之蛙”来形容。
一座牌坊,一段民谣,一段故事,让人记住,一代代相传下去,成了妇孺皆知的典故,并因此敬畏它,我想这就是徽州的特殊之处吧。
牌楼,也叫牌坊,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而徽州牌坊与古民居、祠堂构成徽州“三绝”。在朱程礼学盛行的徽州,是用来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等所立的丰碑。象征着最高的德行典范或卓越功勋,务必由皇家恩准方可立坊。著名的鲍家花园牌坊群,就是这样,人们记住了世代鲍氏家族的显赫,还有表现出的忠、义、节等不朽事迹,为后人传颂并景仰,这些都成了这个家族的荣耀。
徽州牌坊,建造工艺精湛,建筑艺术超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真乃徽州建筑艺术的极致精品,其水平让人震撼。一座又一座牌坊的建造,均须经官批御审,更显家族的荣耀与神圣,建造时的手续之繁琐,便成了荣耀,而非麻烦。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理解,就像当今获得奖状奖牌那样,是一种无上的光荣。从唐开始至明弘治年间,徽州各处有牌坊四百余处。每一处牌坊在我的眼里,都是经过历史的磨砺,岁月的洗礼,踏一路风尘而来,每一处牌坊都有一个个生动故事,在演绎着功名和传奇。
伫立在徽州古城大街上,眼前这座已经六百余年的四面八柱牌坊,素有“东方凯旋门”之称,是徽州乃至全国唯一八柱四面楼阁与冲天柱式组合的石牌坊。有脊、吻、斗拱等建筑构建组成,分前后两排三间四柱三层式,卯上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石坊,用石料榫卯结合而成。每一根方柱子重达四五吨,巍峨雄壮,气势磅礴。
走进古城门,穿过阳和门,便见到那气势恢宏的八脚牌坊,耸立在大街中央。石坊南北长11.56米,东西宽6.77米,高11.50米,面积78.13平方米。时光在此徘徊了两千年,而牌坊成了最鲜明的记忆,无疑是古城最为厚重的一幅画。
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大字“先学后臣”、“大学士”,最上一层竖着“恩荣的字匾”,两侧镶嵌着飞舞的龙身。最下一排刻着“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鎏金字样,此乃明朝书法家董其昌所书。无须读历史,也无须打听,这几行字就能读出这座牌坊主人的显赫地位,卓著功勋。而“恩荣”与“上台元老”等字,则让每一位瞻仰它的人,领略到皇朝对许国的倚重与厚望。许国德高望重,不辱使命,为辅佐皇朝毕其一生,作出卓越功勋。一个人物,对于家族是荣耀,而对于这个地域而言,完全可以证明“人杰地灵”的判断的。这是徽州人的光荣,也是他们可以自豪的“殊荣”,尽管过去几百年,但那种精神激励依然发挥着作用。
史载,许国乃明代著名政治家,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三朝元老。明朝辅臣,其位仅次于张居正,而身居高位,仁厚正直,个性鲜明,为官达练,处世老道,曾被擢升为“太子太保”,成了万历皇帝的老师。人们都说伴君如伴虎,君臣有别,而许国却深得万历皇帝的尊敬和倚重,且君臣之间默契,达到心有灵犀之程度,实乃人中圣贤。
明朝定律,八脚牌坊,非皇家莫属,而民间,不论地位多高,贡献多大,只能建四脚牌坊,否则就是犯了天条。许国,他位极人臣之高,因平叛云南反叛有功被赞为“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准许回徽州建牌坊,这是莫大的殊荣。
徽州人偏喜建牌坊,他们通过经商入仕而融入主流社会,祟尚朱程理学,把牌坊当作封建礼教和道德的最高典范,而许国立牌坊其目的和意义,绝不局限于为自己立传传世,作为一位有责任的政治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以此教化乡民。读“上台元老”几个大字,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位旧时老人的谦逊,不写“居高”,而著乡台之名。一个丰碑的存在,不必有什么多余的字了,足以让人缅怀。
当年许国从歙北入城,开了私孰,学生们个个考取功名,走入仕途,而许国仍是个穷教书匠,这就是“先学后臣”的意义。只有学识渊博,深得治国理政精髓,安帮定国之雄才大略,方可担当国之拣梁之才。许国用自身经历与传奇,诠释了一个有作为的人的抱负,生命之中的不期而遇,都会到来,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卑微的时光,该来的都会到来。
八脚牌坊矗立在中和街上,不仅仅是炫耀一朝功臣的荣光,更是作为一代帝王之师的谆谆教诲,一座举世无双牌坊的恩荣,是徽州从儒重教的的一座灯塔。八脚牌坊,是世代徽州人心中最神圣的一块教育丰碑,照亮了一代代徽州人前行的路。因此,尊师重教,在徽州不是一句口号,用不着吆喝,教育立人已经成为太多人走向成功的信念。
今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去了位于雄村竹山书院,这里号称“江南第一书院”。此书院建于清乾隆(1755)年,是曹氏家族培育人才、讲学之所。
雄村曹氏家族至曹堇饴这代时,已是富甲天下,但他们却有着很强烈的危机感。徽州有谚语曰:“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再多的财富,只要后继无人,家族的败落是迟早的事。曹氏家族的远见,更多的是受徽州古城内大街许国石坊作为帝王之师的教化而成。培育“入士”的杰出人才一直是这片土地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说,读书立身的思想,在古徽州已经扎根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追求功名的思想基础,而这些,并非是靠苦口婆心教育的结果,而是有一面面牌坊,一个个修身报国的人物和故事的感染。
徽州,是片很小的地域,却能够影响三代皇君朝政,明有许国,清朝有曹氏家族,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代七十余载,徽州名谣“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传诵的是道光年间曹振镛为官的佳话。能有如此博学多才的能臣,无一不是徽州这片土地崇儒重教的结果。漫步徽州乡野,“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我想,这些无声的牌坊,应该是是一本本大书,写着人物立志的故事,感召着后辈读书人。
有了许国牌坊的教育丰碑,徽州人探索教育改变命运的步伐没有停止。
近代的陶行知,还有绩溪走出去的胡适,他们是徽州的榜样。我想他们一定在这牌许国石坊下思考着国家的未来,学有所成后,毅然投入了教育救国的征程。
歙县人陶行知,回国后走平民教育路线,创办了晓庄师范,他主张普及全民教育,“大孩教小孩”的穷国教育办法,独创了教育的模式,为改变旧中国做出了努力。在古城东门行知中学大门上,有幅陶行先的对联“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真是震撼人心。对于这样一位人物,徽州没有再竖牌坊,而是将他记在心中,这是教师教书的楷模,每个教师的心中都树立着一道高耸的牌坊,上面刻着陶行知的名字,还有他的人生格言。
此时,阳光下的八脚牌楼,显得神采奕奕,光可鉴人。它矗立在那里,穿越时空,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看到撰写徽州牌坊的著作,写八角牌楼的文章,都离不开“受教立身”的主题,我想,这些牌坊牌楼,已经不是简单的建筑了,更像是一本本传记,写着徽州人读书报国的生动故事,所以,来徽州看牌坊牌楼,先要读读这些建筑上的历史,否则,只得其行,不得其意。 (图片来源/网络)
新手小白开直播,该突破突破了!抖音高端战略玩法
报名!歙县第一期摄影师培训即将开课啦!
卖茶啦!扁形茶鼻祖一歙县大方茶
歙县许村老桥,徽商的离愁....
歙县民间名言!(建议用歙县方言读)
1975歙县霞坑的赤脚医生....
【徽州】新安江移民过程中,怎么出现了棚户
【徽州】歙县万年桥,数百年坚固如初,原来名字大有来头.....
话说千年古歙——歙县别称
【徽州】歙县南谯楼和东谯楼.....
特别声明:
1、以上作品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歙县论坛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同歙县论坛联系的,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进行。
编辑|吴志芸
监制|仰时威
法律|王亦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