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桐[香港]
从九龙油麻地弥敦道普庆戏院拐进一条横街,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座石牌坊,那便是庙街了。
庙街两旁的高楼像陡峭的堤岸,挟持着小街在岁月的长河里迂缓地流淌。仅仅是几个街口之隔,街外早已是霓虹焕彩、摩登繁华的现代都会,而这条小街停滞在几十年前,像依旧穿着唐衫长褂的老者徘徊在时光隧道。
庙街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887年清光绪年间,又叫男人街,旺角还有一条街叫女人街,两街相距不远,步行约莫20分钟。女人街以贩卖女性用品为主,男人街则是吃喝玩乐俱全。
庙街和庙街的故事一直是香港电影的热门题材和拍片热点。《食神》《庙街故事》《庙街皇后》《庙街十二少》《庙街妈兄弟》等电影,都是以此地为背景。
华灯欲上未上时分,庙街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小贩们开始搭起帐篷,从街旁商铺拉出电线,摆摊开市。入夜,这里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各种杂货从名贵的劳力士欧米茄手表到十几块的电子表,冒牌手袋、朱义盛首饰、玉器古董、打火机、上腊的水晶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仅港人喜欢到这里捡便宜货,“鬼佬”也喜欢到此游览。
庙街长盛不衰的是夜市,不但不见衰落,而且越做越旺,甚至把名气做到国际上去了。路边的熟食档炉火通红,火舌呼呼乱窜,油镬嗞嚓作响。掌厨的满头大汗,铲勺齐飞。东风螺、姜葱蚬、懒尿虾,一盘盘现炒现爆。食客坐在路边,身旁人群川流不息,毫不影响他们的食欲。生力啤、嘉士伯啤酒是一打一打地上,空罐成摞。不坐下来吃,路边叫卖的咖喱鱿鱼、鱼蛋串、臭豆腐,也是不错的选择。擎着用竹签串着的鱿鱼、鱼蛋边走边吃,就像京城庙会卖的糖葫芦串,乡土味十足。
庙街其实不长,从头到尾大约600米。中间有一座天后百年古庙,建于清同治四年,故而得名。庙前庭院,植有老榕树数株,绿荫如盖,老藤垂拂,故庙街又名榕树头。天后庙香火素来鼎盛,榕树头则是老人的乐园,白日间他们常在这里遛鸟。树杈上挂满鸟笼,树下石凳上摆着棋盘,树上画眉、百灵、红子、黄鸟在斗嘴,吵落几片树叶,树下老人斗棋,丢落一地烟头。
庙街正好被天后庙切成南北两半:南面和东面是平民夜总会,庙街的“小贩认可区”包括文明里至众坊街一段。
如果要领略香港的民俗文化,那非得到庙街平民夜总会走一走不可,这里是香港地道的文化博览馆。天后庙挨着南墙的一段,比较安静些,一溜儿都是看相、算命的摊子。
最热闹的地方是靠东边的大笪地,那里是吹拉弹唱,卖膏药、耍工夫的场所。一拐进街口,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卖药的场子,这档口由一老汉、一男孩、一猴子组成。师傅是个山东老汉,银须垂胸,满口胶东腔。前几年尚能表演胸口碎大石,胸口崩钢丝,空手劈砖等硬功夫。现在武师岁数大了,表演不动了。近年收了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为徒。他负责打锣和吆喝,小男孩表演翻筋斗、拱桥劈叉、耍刀剑花枪。最吸引眼球的是那只“马骝”(粤语:猴子),它身穿大红马甲,头戴京剧武生帽冠上的雉翎,撅着屁股走路,像卓别林一样迈着外八字步,模样实在搞笑。老汉给它取名叫:弼马温。弼马温负责讨赏,它端着铜盘,一摇一摆,绕场向看客讨赏钱。每当看客把硬币投入盘中,“当”地一响,弼马温立即挺胸立正,举手行礼表示答谢,引起一阵哄笑。
这里一块不大的地方,聚集着四五个唱家班。他们以演唱粤曲为主,也穿插一些流行曲。有些还自己作曲填词,歌词揉入广东俚语,精警抵死,鬼马风趣。别小看这些卖唱的艺人,从这里走出不少大牌歌手,如尹光、朱咪咪、夏金城等。
有个班子是一家子人组成的,在这里驻唱了二三十年。我是这班子的忠实粉丝。虽然他们没有行头装扮,全靠祼唱,但“手眼身发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一丝不苟;唱腔声韵原汁原味。他们多数演唱粤曲,而最受欢迎的曲目竟是黄梅戏《游龙戏凤》。老街坊对此百听不厌,有的戏曲发烧友特地从元朗荃湾坐一个多小时巴士赶来听演唱。
扮演风流正德皇帝的是父亲,年轻时他长相俊朗,风流倜傥,唱做俱佳,在庙街名气响当当。原先和他搭档扮演梅龙镇酒家店主凤姐的是他的老婆,前几年因病去世了。顶替上来的是他的女儿。
为了生计,他每场都倾力演出绝不欺场。为了迎合观众不同口味,有时也穿插演唱几首流行曲,学着年轻歌手又蹦又跳,踏着令人发噱的新潮舞步……有时唱着唱着,感怀身世,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去年我自旅居地美国加州返港,专程到庙街怀旧一番。眼前灯火依旧,喧闹依然……
征文专用邮箱:
ygadwqwx@163.com